从息肉到癌症需多久?医生提醒:肠镜筛查是关键-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3/26 15:40:58
来源:重庆东大肛肠医院

从息肉到癌症需多久?医生提醒:肠镜筛查是关键

字体:

  近日,45岁的张先生(化名)因持续消瘦、便血加重,甚至排出黏液脓血便,紧急前往重庆东大肛肠医院就医。肠镜检查结果显示:他的乙状结肠处不仅存在多个腺瘤性息肉,还长出了一个直径约3cm的菜花样肿物,病理诊断为中晚期结肠腺癌。​

  回顾过往,早在2022年张先生便反复出现便血症状。由于工作忙碌,加之对医疗检查心怀恐惧,他仅凭网络信息,自行判定是“痔疮”作祟,随即购买药膏自行涂抹。此后两年间,腹痛与排便习惯改变的情况偶有发生,他却认为只是普通“肠胃炎”,始终拒绝进一步检查。

  重庆东大肛肠医院专家提醒,倘若三年前张先生能及时进行肠镜检查,或许仅需通过内镜切除息肉,便能成功阻断癌症的发生。

  医生看诊中。

  肠息肉是什么?

  肠息肉,被视作肠癌癌变的“种子”。肠息肉本质上是肠黏膜表面隆起的“肉疙瘩”,分为非肿瘤性(如增生性息肉)与肿瘤性(如腺瘤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堪称公认的癌前病变,尤其是那些直径>1cm、表面不平整且多发的息肉,癌变风险大幅攀升。

  从息肉到癌症需要多久?

  从息肉发展为肠癌,一般需要5-15年,但受遗传、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部分患者病情进展更为迅速。以张先生为例,他的腺瘤性息肉或许在悄然发展的10年间,历经了从正常黏膜到小息肉,再到腺瘤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前),直至浸润性癌的演变过程。​

  哪些人容易被肠息肉“盯上”?

  遗传因素首当其冲,像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林奇综合征患者,患病风险极高;不良生活习惯也是重要诱因,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酗酒、久坐肥胖的人群易中招;患有慢性便秘、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基础疾病,同样会增加患病几率;年龄方面,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上升。

  如何预防肠癌?

  预防肠癌,关键在于揪出息肉,阻断癌变进程。对于高危人群(有家族史、长期腹痛便血等),建议40岁前就开启肠镜筛查;普通人群则在45岁后,每5-10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一旦发现息肉,需缩短复查间隔。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切除息肉,也不能掉以轻心。低风险息肉需3-5年复查,高风险息肉(如直径大、病理高级别瘤变)则需1年内复查。

  在日常生活中,还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全谷物、蔬菜等膳食纤维摄入,减少红肉和加工肉食用;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

  重庆东大肛肠医院专家提醒,别让“拖延”助长癌症,便血绝非等同于痔疮,腹痛也并非一定是胃炎!肠癌早期症状隐匿,而肠镜筛查作为“金标准”,能够有效发现并清除息肉,将癌症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健康无价,切莫因心存侥幸或惧怕检查,让本可预防的悲剧上演。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