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自古以来,“宁静”都是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最朴素要求。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建设和快速发展,人口密度逐步增大与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多,噪声渗透进城市各个角落,成为都市生活的背景音。噪音污染已然成了一种典型的“城市病”。
重庆市大渡口区以“宁静小区”建设行动为起点,从小切口入手,综合运用社区更新、民众共治、数字智治等手段,以点带面,带动周边社区形成了一套全域宁静治理模式。
前置管理:锁定源头精准降噪
位于大渡口区春晖路街道的月光小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老式的单元楼整整齐齐排列在榕树形成的绿化带中间,浓浓的时代风味和烟火气息。但随着时间推移,小区内设施日益陈旧,难免发出各类噪声;加之小区身处老城区,周边商户众多,四处传来的噪音常年困扰小区居民。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噪声污染问题,月光小区从硬件设施入手,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统一安装了992户静音雨棚,拆除112户楼顶违建,并对老化的健身设施进行了修复。
“以前一下雨,整栋楼的雨棚都在滴滴答答,特别是晚上,很影响休息。现在全都换了静音雨棚,晚上下雨天也能睡得踏实了。”家住38栋的黄女士说。
大渡口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介绍,噪声污染治理,不只是及时劝阻产生噪声的行为,而是要从源头减少噪声的产生。宁静小区建设将噪声管理前置,“降噪”效果明显。2024年,大渡口区共受理噪声污染投诉547件,对比2021年受理噪声污染投诉1238件,有大幅下降。
居民自治:共绘静美生活图景
“以前总被楼下车子过上过下吵醒,现在安了静音减速条,问题彻底解决了。”家住36栋的李女士指着小区门口的减速条说道。
为了让宁静小区建设更加贴近民心,月光小区采用了“菜单式”选择模式。通过设置意见箱、召开院坝会等方式收集居民建议,吸收借鉴30余条宝贵意见,形成了涵盖雨棚材质、绿化布局、减速带设置等内容的多样化改造方案。
月光小区成立了由居民代表、物业工作人员及社区网格员组成的“宁静自治小组”,共同制定《小区噪声管理公约》,明确规定了装修施工时间、车辆禁鸣等细则,并通过“积分制”激励机制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噪声监督工作中来。
月光小区居民围绕老旧改造问题沟通交流。(大渡口区春晖街道供图)
月光小区物业管理人员介绍,小区针对各类噪音源分别制定了专项的管理制度,涵盖宠物饲养、公共场所、机动车、家庭娱乐、街面商户、装饰装修、硬件设施等各方面。
在“宁静自治小组”外,小区还有一支环保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营造静美、共美的社区氛围。
有机共生:宁静社区更需要人间温情
在月光小区社区中心,几棵老槐树的枝叶在大厅门口撑起一片绿荫,几位老人正握着保温杯轻声细语。社区网格员小刘被老人围在中间,讲解《小区噪声管理公约》——这一场景正是月光小区带着满满人情味的缩影。
噪音引纠纷,宁静促和谐。邻里之间因装修、宠物等噪声问题产生纠纷在所难免。为迅速化解潜在矛盾,月光小区建立了“居民党员-社区党委-街道党工委”的三级协调模式。面对拆除高噪声雨棚、修剪高大树木等可能引发争议的问题时,社区调解员耐心倾听群众意见,积极寻找解决方案,还组织居民参观改造样板区,让大家直观感受到变化带来的好处。
社区参与协调道路施工扰民问题。(大渡口区春晖街道供图)
除了社区中心,月光小区的院坝也见证了不少宁静社区的温情瞬间。“宁静文化月”期间,生活噪音防治小课堂上专家现场讲解桌椅搬动、门窗摩擦等常见噪音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文艺汇演、书法展览上,居民通过艺术创作和表演的方式,表达对宁静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以月光小区为起点,大渡口区以点带面,已逐步将宁静小区建设经验推广至周边社区。截至目前,已先后完成了锦凤社区、阳光社区等10个市级“宁静小区”的创建,覆盖面积达1.44平方公里,惠及2.7万名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