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区系统治污,切实守护一江碧水-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3/14 13:19:16
来源:大渡口区生态环境局

重庆大渡口区系统治污,切实守护一江碧水

字体:

  大渡口区拥有34公里长江岸线,是长江进入主城的第一防线。近年来,大渡口区坚持把各类污染物防治作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和核心,严格落实各项管控措施,长江断面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在Ⅱ类。

长江大渡口段,滨江步道在葱绿的岸坡上绵延。(大渡口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破题:精准治污,强化污染源头监管

  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对建桥园区三处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实施专业化运维管理,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并与市生态环境局联网,确保废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出水达标排放。今年以来,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达标排放率100%。

  强化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完成12艘航运船舶污染物接收装置配备和岸电搭接改造。指导港口码头、船舶和船舶污染物接收企业完善环保设施,细化污染防治措施,落实港口码头、船舶水污染防治主体责任。2023年至今,辖区共接收船舶垃圾9.71吨,生活污水323.52立方米。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探索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应用太阳能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减少农药使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等技术。2015年以来至今,实现农药化肥使用总量持续下降。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以上。

  规范医疗废水收集处置。规范医疗废物、医疗废水的收集处置,建立全区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维情况动态更新机制,及时掌握医疗机构污水处理情况。目前全区医疗卫生场所均按要求安装污水处理设施。

  攻坚:织密管网“长城”,堵住污水入江漏洞

  持续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完成86个长江排口(国家交办79个,排查新增7个)的现场排查、监测和溯源工作,国家交办的79个排口中有77个已完成整治销号,整治销号率达97.46%。编制并印发《重庆市大渡口区长江入河排口溯源及整治方案(修订版)》和《重庆市大渡口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和监督管理工作方案》。开展全区次级河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及监测工作,按照“有口皆查”的原则排查认定全区次级河流排口共计91个,并已编制印发《重庆市大渡口区次级河流入河排口溯源及整治方案》。

执法人员查看水样。(大渡口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统筹做好城市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共计投入约2500万元资金,完成889公里小区管网、740公里市政管网、3.1万余座排水井排查,市政管网问题分区排查率100%;改造雨污混接点202处,修复严重缺陷638处。“十四五”至今,大渡口区累计完成新建、改造、修复雨污水管网138.94公里,建成投用伏牛溪污水处理厂(一期),开工建设大力推进大九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74.93%、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8%、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率100%。

  守护:修复长江生态,构筑绿色屏障

  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规定,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保持打击非法采砂高压态势。因地制宜对河湖岸线进行生态修复,扎实推进“两江四岸”、“清水绿岸”治理提升工程建设,大渡口区长江岸线首批治理提升范围长17公里,449公顷,总投资12.18亿元,不断提升岸线生态水平。

  应对突发事件,加强风险防控。大渡口区76家环境风险企业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和应急预案均已备案,应急物资和设施基本完善,建立应急队伍并开展演练。

  强化水环境执法,严厉打击水环境违法行为。2024年以来共累计排查点位100余处,检查涉水企业120余家次,排查发现问题5个,均已督促整改销号。

  加强水域环境卫生保障。组建专门保洁队伍,做好长江流域消落区及辖区次级河流岸边垃圾及河面漂浮物清理工作,确保全区江岸暴露垃圾基本消除,水域周边环境持续改善,清漂工作安全运行。2024年以来,累计清理岸坡消落区生活垃圾230余吨,出动人员4200余人次,打捞漂浮垃圾80余吨。

  从“靠江吃江”到“靠江护江”,大渡口以绿色转型之路,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写下鲜活注解。未来,大渡口区将持续完善生态补偿、全民参与等长效机制,让一江碧水成为城市最亮丽的底色。

【纠错】 【责任编辑: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