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重庆,一场由智能科技引领的变革正在悄然上演。
清晨的雾气未散,一只通体银灰的机器狗灵巧地穿梭在西南石化项目场站的管廊间开始巡检。身处化工厂复杂环境,它淡定地摆动“小脑袋”判断四周情况,“四足”快速做出反应,接连完成了原地360度转弯、爬楼梯等动作。
这只由七腾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的防爆四足机器人,目前已应用于石油、化工等防爆作业场景。

“我们的产品自研率达96%,一经面世就订单不断,2024年国内销售额达9亿元。”该公司企划总监张喆介绍,企业海外订单也持续增长,产品已销往沙特、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家。
这样的场景正在重庆多点开花。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实验室,一种新型特种机器人不仅会“飞檐走壁”,还能为桥梁、隧道做检测。
“这款‘空—壁两栖桥检机器人’具有飞行—吸附—爬行动作集成、抵近梁体检测、后台自动处理数据等功能。”特种机器人研发部负责人刘兴超表示,特种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广阔,应用范围广泛。
风高浪急,无人机编队精准定位落水人员,抛投救生圈;机动灵活且具有强大越野能力的机器狗携带可见光、红外相机,对堤坝进行巡查。在长江防汛抢险综合演练现场,同样由哈工大重庆研究院研发的无人机编队与堤防隐患巡检机器狗悉数亮相。
研发人员介绍,这些装备集成光学、力学、电磁和温度等传感器,通过自主路线规划,能实现对堤防工程及周边区域的自动巡查,有效解决传统人工巡堤查险精度差、效率低、风险高等问题。

“作为制造重镇的重庆,发展具身智能有较大优势。”张喆表示,重庆汽车、摩托车等特色产业与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有不少共通之处,产业优势叠加,将加速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商业化步伐。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人说,重庆已经具备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基础,在人工智能和关键软件方面,有中科云丛、马上消费、哈工大重庆研究院等推出的大模型产品及算法;在机器人本体集成方面,重庆已诞生华数、七腾等一批本地成长的机器人企业。
这座以制造业闻名的城市,为何也能抢占智能产业科创潮头?走进位于两江新区的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也许能找到答案。
红梅吐蕊,碧波荡漾,明月湖春意盎然。作为聚集着50余家高端新型研发机构的科创高地,不少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将这里视为“梦开始的地方”。
重庆致行未来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研发下一代出行工具的初创企业。今年1月,该公司刚获得重庆市种子投资基金提供的100万元资金支持。
公司创始人王世杰介绍,企业研发的电动露营车具有全地形运载能力,可以负载300斤重物上15度的斜坡,还能实现智能控速和翻越多变复杂的户外地形。目前,他们的产品已在国内取得不错的销量,今年准备开拓海外市场。

这样的创新加速度得益于产业投资政策的大力支持。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构建了“人才—创新—产业—资本”的科创生态闭环,开展硬科技企业“0—1”的培育、孵化与投资。今年,该基地已有9个项目获得重庆市种子投资基金的支持,投资金额达1190万元。
不久前,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重庆市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鼓励市级产业投资母基金、产业资本、社会资本以及有关区县,用市场化方式组建具身智能机器人投资基金。
作为西部内陆地区,重庆高端科研人才数量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不小差距。“我们超常规引育人才,面向全国柔性招引包括院士在内的高端人才团队,着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两江新区负责人说。
目前,已有31个院士团队入驻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开展智能产业研发推广。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智能终端处处长胡运良表示,重庆将通过技术攻关、开源发展、开放场景“三位一体”的方式,构建技术闭环、数据闭环和商业闭环的产业发展生态,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快速成长和迭代发展。(记者柳昌林、吴燕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