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受访者供图)
2月17日,重庆川仪调节阀有限公司智能工厂内,智能设备轻微的嗡鸣声如同轻音乐静静流淌。刘平正指导年轻员工用机械臂将泛着银光的原料送入数控加工中心,经过精度切削、钻孔、打磨等工序,一个个球形阀体“闪亮登场”,出现在人们视线中。
“操作符合标准,产品质量合格,就是在操作方面还不流畅,得多加练习。”刘平认真点评,鼓励这些年轻工人在制造行业扎下根来、潜心磨炼“硬本领”。
关注营商环境,助推法治政府建设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企业特级技师,刘平对行业发展环境尤为关注。
在刘平看来,机械制造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技术、设备、员工、环境等要素缺一不可。其中,一座城市的营商环境,尤为刘平所看重。他认为,好的营商环境有利于企业更好发展。
这些年里,营商环境一直是刘平调研的重点。而随着调研的进行,他对营商环境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认识到良好的营商环境离不开法治保障。
去年两会,他聚焦“抓住关键少数助推法治政府建设”主题提交的建议,引起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在回复中表示,将认真研究建议,并开展相关调研工作。
聚焦制造行业,调研技能人才流失
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先进制造业、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是刘平思考的另一个有关社会环境的问题。
当前,我国制造业处于转型关键期,正在实现从简单手工操作转向智能制造,再到智能工厂的转变。
在这种背景下,一线员工不仅要掌握先进设备的操作要领,还要了解先进的加工技术、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十八般武艺”要样样精通。
但刘平在调研中发现,现状不容乐观:企业急需有知识、有文化、技能精湛、适应多工种的青年人才,然而,很多年轻人宁愿去当外卖配送员、直播间主播等,也不愿进工厂、进入制造行业。
今年两会建议:完善薪酬待遇机制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约束多、薪酬低,劳动时间长、强度高,成长慢、待遇差’是不少年轻人对制造行业工作较为普遍的看法。”刘平说。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生产制造一线技能人才的流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对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利。
“从提升待遇、改善环境、完善制度着手,从拓宽年轻人的成长空间着手,让青年技能人才在企业里更有获得感、幸福感,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青年人才。”刘平说。
今年全国两会,他将重点围绕“完善机制提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相关内容提交建议,为持续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应用迭代,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