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 这条打破国际垄断的产线从开建到量产仅三个月-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2/20 15:07:26
来源:重庆日报

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 这条打破国际垄断的产线从开建到量产仅三个月

字体:

  京东方晶远微晶玻璃盖板项目生产线 摄/吴富强

  重庆京东方晶远科技有限公司 摄/吴富强

  三安意法半导体项目加快建设

  “奋战一季度,实现‘开门红’”——这是当下重庆各地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有一条微晶玻璃盖板生产线,不仅打破供应链桎梏,让国产高端智能终端有面板可用,更难得的是,该项目从2024年3月开建,6月即实现量产,年设计产能达4600万片昆仑玻璃,年产值近20亿元。

  产线快速投产达效是重庆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生动一瞥,也是“科学城速度”的真实写照。

  这条年产值近20亿元的产线打破国际垄断

  微晶玻璃盖板在高端智能终端广泛使用,此前国内大多采用头部面板企业配件,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爆发,市场对其需求量极大。

  作为京东方集团全资子公司的重庆京东方晶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方晶远”),进行了国产化研发,实现了其在高透光度、高强度玻璃产业方面的技术突破。

  春节过后,走进位于科学城的微晶玻璃盖板项目厂房,生产线上如火如荼。

  数十台抛光机在无尘车间整齐排列,工作人员把一块块玻璃放进抛光机,装有磨皮的磨盘旋转着,在抛光液的作用下,不断对玻璃表面进行打磨,刚开始还“毛燥”的玻璃,逐渐变得圆润透出光泽。

  “抛光只是我们数十道工序之一,玻璃要经过CNC、抛光、清洗、热弯、强化、移印、镀膜等工艺。”京东方晶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无尘车间对环境洁净度要求较高,一粒小小的灰尘就足以让玻璃报废。微晶玻璃成品制作完成后,将发送到下游模组厂进行贴合组装,最终以成品手机出货,微晶玻璃此刻便成为手机屏幕的保护神器。

  据介绍,京东方晶远核心设备完成高自动化导入,钢化后实现100%AOI全覆盖,高自动化率实现高产品良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其产品性能、出货品质、客户口碑等关键领域具有显著优势。这条年设计产能达4600万片昆仑玻璃、产值近20亿元的产线,打破了国际行业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

  “自承接昆仑玻璃盖板研发以来,该项目目前已量产了16款。”科学城招商集团相关负责人称,布局微晶盖板项目后,根据行业认证,后续项目还可覆盖平板电脑、智能家居触摸屏、车载中控触摸屏以及航空风挡、高速列车等市场,实现高端微晶玻璃产品的自主可控,有利于构筑完整的昆仑玻璃产业链,对完善科学城及重庆的智能终端产业链亦有积极助益。

  保姆级服务 实现当年投资、当年建设、当年量产

  据介绍,京东方晶远于2024年2月注册成立,3月即设备搬入,5月产品下线,6月产品量产,实现当年投资、当年建设、当年量产。

  短短几个月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一切,都得益于科学城祭出的“杀手锏”——保姆级服务,以“项目为王”理念,聚焦投资实物量强化重点项目调度,稳产扩产强化重点企业服务,加强用工用能、资金土地等要素支撑,为企业项目创造一流环境,奋力实现“开门红”。

  “早在项目接洽初期,科学城就成立了由重庆高新区管委会领导牵头的项目推进专班,为项目落户投产进行保姆式服务。”科学城招商集团相关负责人回忆,因企业急需扩张产能,项目落地时间紧,任务重,专班工作人员紧急找到能满足生产要求的西永综保区内的厂房。

  随后,一系列繁杂的工作正式展开——组织厂房之前使用单位、海关等各相关方,针对生产场地、人员住宿、车辆出入等关键问题环节,多次召开协调会,在相关环节的审批上做了创新性突破,使得项目投资合同2月初签订后立即向企业交付了场地。

  在后续厂房的装修过程中,科学城各职能部门又全力配合,现场办公精简环节,比企业原计划时间提前,仅用两个多月完成了厂房装修,5月已经开始试生产。

  “确实是保姆级的。”京东方晶远相关负责人举例道,“科学城对企业的关怀事无巨细,譬如彼时的重庆天气已经较热,连夜为员工宿舍更新空调。”

  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夯实产业根基

  微晶玻璃盖板项目只是科学城服务企业项目的一个生动注脚。这样的故事在科学城比比皆是。

  三安意法半导体项目是重庆在半导体领域的旗舰项目,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达到亮灯通线条件,预计今年2月底实现通线投片生产,三季度末批量生产。达产后每年能生产48万片8吋碳化硅车规级MOSFET功率芯片,在行业处于领先水平。

  据了解,该芯片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供不应求。为了帮助企业早建成早投产,重庆各级部门以及科学城组建专班,从项目的窗口指导到公司注册、设计和工程招标,提供了专业的服务保障,推动项目建设跑出了“加速度”。

  “比如说项目窗口指导申报,需要两到三个月的周期。我们经过20多天就得到了正式许可。我们切身感受到重庆非常好的营商环境,可以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三安意法半导体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2月5日,重庆市委召开的“新春第一会”上,提出紧扣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新使命新任务,迭代升级“六区一高地”建设体系构架,奋力打造“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标志性成果。其中,聚焦推进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围绕持续做大做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成势等方面,部署了系列重点任务。

  于科学城而言,就是要聚焦产业强区建设这一经济工作的“头版头条”,加快构建“3238”产业体系(3个主导产业、2个特色优势产业、3个未来产业、8个高成长性细分产业集群)。

  作为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主引擎”的科学城,以保姆级服务,书写了一部产业转型“启示录”——短时间内,在科学城,芯联12吋线、奥松特色芯片等数十个重点产业项目开工;电科芯片、SK海力士、华润微电子等龙头企业产能爬坡、增产达效,集成电路产值突破20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获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除了在推动传统产业全链转型、焕新升级之外,科学城更是聚力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在类似保姆级的服务下,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多点开花。

  当前,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正立足现有基础,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及核心器件、软件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科学城还将着力做好增量文章、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重大项目开工一批、达产一批、稳产一批,打造具有辨识度的产业集群,培育孵化具有竞争力的经营主体和产品,以更大力度抓项目强企业兴产业,奋战一季度奋力实现“开门红”。(王静 吴富强 图片除署名外由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纠错】 【责任编辑:欧阳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