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重庆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卢跃富测量洗衣机箱体的膜厚。张柳萌 摄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二十岁出头就只身前往外地打工;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他迎难而上最终提高生产效率为公司节省了生产成本;为了发挥“传帮带”作用,他还打造出一支技能扎实的队伍,其中多人被评为首席技师、高级技师……
他就是卢跃富,重庆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喷粉接口工人,喷粉工种首席技师。202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2021年被评为“重庆市劳动模范”、2021年被评为重庆市“最美巴渝工匠”,2023年推荐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只身外出闯荡
钣金工到喷粉工的转变
1988年,卢跃富出生于重庆黔江区太极乡鹿子村的一户并不富裕的家庭。兄妹三人,他排行老二。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卢跃富二十岁出头,就只身一人前往外地打工。
“当时年轻,一心想在大城市闯出一番天地,先是去了浙江,干过车工、缝纫工、印花工,后来听说老家的海尔公司在招人,便毫不犹豫地买了车票连夜赶了回来。”卢跃富说,2010年2月15日,他正式入职重庆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钣金工人。
入职一年后,卢跃富想到更有技术含量的岗位去学习,申请调换到了喷粉班组。
喷粉是给洗衣机箱体上色的过程,需要将色粉薄且均匀地喷涂在箱体表面,标准要求是40-100μm,比一层薄膜纸还要薄,代表企业在产品外观精细化上的最高水平,直接影响产品带给用户的第一印象。
卢跃富坦言,最初申请去喷粉班组时,周围的人都说喷粉工作很难,劝他放弃。但他生性好强,领导也看好他这股劲头,再加上集团一对一带领学习和实操实训的技能人才培养制度,更加给了他底气,坚定了他的决心。
就这样,卢跃富走上了喷粉之路。这一干,就干到了现在。多年的技术钻研让他不用借助设备就能看出漆面的好坏,不论是喷粉的薄厚、饱满度还是色差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只要一过目,便可快速判断出问题症结所在。
攻克技术难关
线体效率提升25%
凭着不懈努力,2017年,卢跃富成为集团洗涤产线喷粉首席技师。成长为喷粉工“首席”后,他专攻新题难题。
有一年,公司计划推出一款全新颜色的新品,在新品试制阶段就遇到了多项技术难题。由于跟现有在产产品颜色差异较大,杂色不良占比高达30%。
新品上市刻不容缓,而杂色不良就是挡在大家面前的“拦路虎”,作为工厂喷粉工艺的技术骨干,卢跃富带领喷粉技术团队迎难而上,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仅用8个小时,就拆解了50余个设备部件,进行了10余次验证,锁定了问题症结,再通过制定短、中、长期的综合改善方案,使杂色不良问题归零。为了彻底杜绝问题再发生,他还专门编制出了一套有针对性管控的指导书。
“想要成为一名更优秀的专业人才,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做好自己分内之事。”细心的卢跃富发现喷粉是一项损耗很大的程序,于是开始思考如何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等问题。
为攻克技术难关,他每天下班后单独留下来进行测试、验证,创新喷粉房负压防泄漏技术、喷粉设备日常保养计划等,同时整理输出了喷粉工序控制计划,对喷粉工序质量进行全流程管控。这一创新技术将原有喷粉产品一次线下合格率由90%提升到98%以上,生产效率由单小时380台提升到500台,线体效率提升25%,每年为企业节约费用300万元。
这些只是卢跃富参与改善创新的“冰山一角”。自2010年入行至今,卢跃富累计参与了80余项改善创新,为企业降本增效贡献了力量。
做好“传帮带”
60余名徒弟技能扎实
2017年,卢跃富成为喷粉组组长,同时也是喷粉工会小组组长。从技术工人转为管理人员,卢跃富更是用一颗赤子之心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有一个习惯,每一个岗位,他都会亲自去操作、去感受,在这个过程当中思考,怎么能在保证生产的同时,让大家的工作更轻松一些。
“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必须提高创新能力。”一路走来,卢跃富深知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为此,他依托卢跃富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积极做好“传帮带”。
为了让新人快速上手,卢跃富开始总结经验,将各种情况变成易懂、易学的标准手册,并且在各处操作台画上示意图。
至今,他已先后带出60余名徒弟,其中多人被评为首席技师、高级技师,为企业喷粉工种打造出了一支技能扎实的队伍。
2023年,区总工会通过逐级推荐,成功推选卢跃富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去年,他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在企业落实的提案,呼吁进一步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打通特级技师、首席技师与正高级职称之间的评审通道,让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更宽、更广。这一提案很快得到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响应。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卢跃富正在准备一份关于完善落实工龄制度的提案,他说,工龄制度的完善首先有益于产业工人福利保障,还能够为工厂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为创新改善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基层工人的心声就是我的心声,他们的关注点就是我今后的履职重点。”卢跃富说,他会继续扎根基层,在工厂车间写出更多履职“作业”,为一线产业工人“代言”。(张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