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云阳县“中国·云阳面食美食地标城市”称号。说起云阳面,一个并不广为人知的事实是:截至目前,有超过20万云阳人“挑”起了全国70%以上的鲜面市场,实现年产值逾700亿元。面业也成为该县从业人数最多、产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
“这几天,我们正忙着给产品更换真空包装,这样一来不仅包装效率更高,也会使保质期相应延长,为接下来进军‘预制鲜面’新赛道奠定基础。”2月10日,过完春节假期复工还没几天,云阳县连年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永红又开始忙碌起来。
杨永红是一个典型的云阳“面二代”,自17岁跟随父亲学习做面以来,与面条打交道已有30个年头。2013年,杨永红成立公司,从家庭作坊向企业规模化转型。如今,其位于云阳县工业园区人和组团的厂区,每年产出数十个品类的挂面上万吨,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
配粉、和面、熟发、压制、烘干、切断、包装……杨永红一边介绍智能化生产线上的各道工序,一边告诉记者厂里生产的挂面何以兼具口感筋道、风味香醇的特点。从选料配粉来看,这家企业分别从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等地选用优质小麦,再加以调配,使产品达到理想的风味和口感。比如,河南面粉偏柔,差一些筋道,他们就加入山东、河北的面粉予以中和,从而保证面条的水准。再如,从工艺流程上看,不同于一般挂面企业的60℃烘干工艺,他们选用了温度更低的30℃烘干工艺,既让挂面不过于干燥,也一定程度保留了麦香味。“选用温度更高的烘干工艺只需要两三个小时,我们的烘干工艺则需要五六个小时,但味道会更好。”杨永红说。
在这家企业的展厅,记者看到,这里既有传统的原味面和鸡蛋面,也有新研发的荷叶面、西红柿面、羊肚菌面……数十种口味的挂面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杨永红介绍,面向不同地域、年龄、需求、喜好的消费群体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产品,是企业多年来的成功秘诀之一,“对目标客群定位够精准,开发的产品才能适销对路。”
近年来,为提升产品竞争力,杨永红一方面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研发了魔芋面、全麦面、葛根面、胡萝卜面等新品;一方面投入上千万元更新迭代设备,让整个挂面制作流程实现95%机械化和自动化,在提高产量产值的同时,还常年带动本地50余人就业。
2024年,云阳县提出“一把面牵起千亿产业链”目标,让杨永红嗅到其中的机遇。他透露,围绕“中国鲜面看云阳”目标,企业正投入资金添置设备,准备进军“预制鲜面”赛道,通过改进工艺、优化流程,研发低脂、高蛋白、无麸质的健康面条和新型面条。这种面条虽不及挂面保质期长,但能最大程度保留云阳鲜面的风味,也打破了传统鲜面现制现卖的地域限制。
迈入发展“快车道”的面业是云阳加快打造绿色工业集聚区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云阳紧扣“223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着力实施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发展。接下来,该县还将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深入实施链群、质量、科技三大赋能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力争到202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