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健康守门人”家庭医生的烦恼如何解决?-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02/12 08:32:56
来源:重庆日报

调查:“健康守门人”家庭医生的烦恼如何解决?

字体:

  家庭医生,被誉为居民“健康守门人”。来自市卫生健康委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重庆以2.69万名基层医务人员为核心,打造了8770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家庭医生普遍面临三大烦恼,这些烦恼该如何解决?

  烦恼一:服务对象多,人手不足

  1月15日早上7点过,重庆高新区白市驿镇清河村卫生室的灯就亮了。问诊、开处方、拿药,村医傅道莉忙开了。

  “卫生室就我一个人,忙得很!”傅道莉说,从2016年起,她还多了一个身份——加入白市驿乡镇卫生院的家庭医生团队,成为一名家庭医生。

  “签了约,大部分居民都希望家庭医生能面对面服务,但卫生室又离不得人,真有点顾不过来。”傅道莉说,仅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为例,按照一年随访4次的频率,工作量就不小。

  傅道莉的话道出了很多家庭医生的心声。据了解,承担家庭医生职责的大多是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他们除提供家庭医生服务外,还有其他工作。

  “我今天坐了一天的门诊,看了八九十名患者,连口水都来不及喝。”巫山县高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邵颖说,“我也是一名家庭医生,接诊时我会顺手给签约的慢病居民做随访,如果要入户或进社区服务,只能抽休息时间去。”

  “即使一个基层医疗机构的人都加入家庭医生团队,就服务对象和范围来讲,他们工作量依然有点大。”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有的家庭医生团队仅四五人,却需要服务1万多名居民。近年来,为了把服务做实,家庭医生的服务场所已从基层医疗机构延伸到社区、小区,这大大增加了家庭医生的工作量。

  烦恼二:一些居民把“治大病”作为评判标准

  1月10日早上8点,富力城时光里小区,重庆高新区虎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陈秀英家庭医生团队已摆上了“摊”。

  忙了一上午,陈秀英和同事们上午11点多才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扒了几口饭,他们赶紧把居民的健康数据录入电子档案,把未完成随访服务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标注出来,留待下一次重点回访。下午2点,作为内科主任的陈秀英又开始坐门诊。

  “说实话,这么冷的天,在室外待上几个小时,还是很辛苦。”陈秀英此前是西南铝医院心内科的医生,去年6月才加入虎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加入了家庭医生团队。

  “以前在医院时,坐着等患者来,现在我每周都要‘走’出去,主动为居民服务。可还是有不少人不理解,他们把‘治大病’作为评判医生的标准,认为家庭医生是走过场。”陈秀英说,对身处基层的家庭医生来说,他们一般处理的是常见病、多发病,并通过健康管理,让大家少生病、生小病,实现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傅道莉也有类似经历。“不久前,我接诊了一位发低烧的老人,我听了听他的肺部,怀疑是肺炎,便建议他到上级医院。”傅道莉说,可老人嘴里嘟囔着“看个病都看不好”,不悦地离开了。傅道莉很委屈,她所在的村卫生室未办理输液资格,不能违规操作。

  此外,傅道莉经常会接到居民的咨询电话,她总是耐心地解释回答,“这些都是健康管理服务,但很多人并不认可,他们认为只有治病才是服务。”

  烦恼三:有成就感,却面临考核难题

  1月22日,62岁的陈大爷抱着孙子走进了城口县坪坝中心卫生院全科医生文元久的诊室。

  “还是找你看放心。”陈大爷是文元久的签约居民,患有糖尿病,每个月都会来卫生院开药。起初,老人并不看好这个刚来的大学生,但后面他发现通过几次调药,自己的血糖慢慢控制下来了。

  此后,老人及其家人有啥不舒服,都会来找文元久。

  “还是挺有成就感。”今年28岁的文元久是重庆医科大学医学定向生,5年本科、3年规培后,去年回到老家城口,成为一名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并加入了家庭医生团队。

  虽然有成就感,但摆在文元久前面的烦恼也不少,最现实的就是收入问题。他一个月收入只有5000元左右,“但好在这份工作稳定,离家近,可以照顾父母。”

  据了解,家庭医生的收入由基本工资和绩效组成,而绩效则与服务数量及质量挂钩,由所在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考核。

  记者在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家庭医生的考核实行工分制,如签约人数(含续约)9分、高血压患者随访3分、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4分等,每季度进行考核。各区县卫生健康部门每半年会对辖区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考核,市卫生健康委则每年对各区县进行考核,主要考核真实性、规范性和满意度,为了为基层减负,采取的方式是远程访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和电话抽查。

  “考核真实性仅仅是电话抽查,形式太单一了。”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说,有一次在上级电话抽查中,他们明明为一位老人提供了服务,但这名老人在抽查时直接否认了,就被认定为“不真实”,考核结果受到影响。

  “春节前,我们就挨着给签约居民打电话做回访。”另一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说,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回访的情况也让他们哭笑不得。比如,有的电话是空号、错号,他们只能重新上门,如果还是找不到人,就只有封存;有的老人年龄大了,记不清楚,我们还要帮助老人回忆,“一再否认的,我们只能封存这份签约服务档案。”

  办法:进一步完善薪资待遇和考核政策

  “家庭医生的烦恼,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痛点和难点。”重庆医科大学医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蒲川说,家庭医生服务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全科医生缺口大、患者认识不足、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

  以全科医生缺口大为例,由于基层医院大多位置偏僻,很难招到优秀医学毕业生,也难留住人才。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市乡镇卫生院公招流岗率在40%左右,偏远山区乡镇卫生院达50%以上。

  “要吸引更多人留在基层,充实家庭医生队伍,还得提高待遇。”蒲川说,这需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对偏远山区的基层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在薪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让他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职业归属感。

  “近年来,重庆在强基层方面花了大力气。”市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称,我市不断深化卫生人才“县聘乡用”改革,通过下派3012名“县聘乡用”人员,下沉至各基层医疗机构,充实家庭医生团队力量。在待遇方面,落实“两个允许”政策,即基层医疗机构可按收支结余不高于60%给职工发放超额绩效,在超额绩效总量内设立全科医生津贴,标准每人每月300元,按规定使用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向家庭医生发放的报酬不纳入绩效总量等。

  “我们还将推进紧密型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医共体内部统一培养和招聘人才,并建立交流机制,让更多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充实家庭医生队伍,让群众更有获得感。”这位负责人说。

【纠错】 【责任编辑: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