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季是流感高发的季节,人们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风寒侵袭。应对流感,中医有高招吗?本期“健康真相知多少”邀请重庆中医药学院附属江津医院(江津区中医院)老年病科二病区主任李直苹,为您介绍如何通过中医药“组合拳”做好流感防治。
近日,李先生因工作长时间待在户外,没做好保暖措施,回家当晚身体就出了状况:他盖着厚厚的被子仍特别怕冷,测量体温有上升趋势,还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喉咙发痒、咳嗽频繁、鼻子堵塞,流清鼻涕等症状。第二天,他前往江津区中医院老年病科二病区进行治疗,李直苹通过面诊发现,该患者舌尖发红,舌苔薄白,脉象浮紧。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该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中性粒细胞比例无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略有上升,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该患者被诊断为风寒感冒,属风寒束表型,以“疏风散寒,辛温解表”为治法。
第一步:中医诊断,明辨身体信号
首先,中医会通过望、闻、问、切这四种方法收集信息。冬春季是风寒感冒高发季,像李先生这样,有怕冷、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咳嗽痰白、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象浮紧等症状,可基本判断为风寒感冒、风寒束表证。了解这些症状,我们能初步判断身体状况,及时应对。
第二步:中医治疗,内调外治双管齐下
·针刺放血:发热时,针刺放血是中医传统外治法。中医认为发热是正邪相争,针刺放血可泻热,使经络中“壅滞之邪热”随血排出,达到退热目的。针刺放血常选大椎穴(颈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十宣穴(十指指尖,距指甲缘0.1寸,左右共十个),放血能开窍泄热、苏醒神志,对高热昏迷者适宜,李先生经针刺放血治疗后发热和身痛减轻,精神好转。
·拔罐:在后背脊柱两边膀胱经穴位拔罐,借助罐的吸力使皮肤充血,促进气血运行。风寒之邪常侵袭肌肤经络,拔罐可疏通经络,将寒邪赶出体外。
·刮痧:用刮板蘸香油等介质,沿脖子、后背等经络部位刮拭,能打开毛孔,为“邪气”找出路,驱散风寒之邪,缓解感冒不适。
·中药内服:治疗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为主,常用荆防败毒散加减。该方剂中:荆芥、防风辛温解表、疏风散寒为君药;羌活、独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辅助发散风寒、疏通经络止痛;柴胡、前胡解肌发表,增强解表之力;桔梗、枳壳、茯苓宣肺利气、化痰止咳;川芎行气活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能使方剂发挥最大功效。
第三步:康复保养,巩固养生成果
最后,就算病灶有所缓解也要注意康复期的保养,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常提李先生及家属:
1.注意保暖
顺应四时之气适时增减衣物,以免寒邪再次侵袭体表,特别是在流感高发季节,应选择适宜的被褥和着装,既要保暖又不能过于厚重,以适应忽冷忽热的气候变化。
2.饮食有节
康复期饮食应以温软清淡为主,忌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以防损伤脾胃,影响药效。宜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可适当吃生姜、葱白等温热食物,帮助驱散风寒。
3.起居有常
生活作息要有规律,合理安排工作、学习与休息的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在流感季节,建议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助于提高人体的整体抵抗力。
4.精神内守
要保持情绪稳定、心态平和,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如过度的恐惧、焦虑等,情绪的波动会影响气机的正常运行,进而影响身体的免疫功能。
5.时常监测
密切关注身体变化,留意体温和症状变化,若发烧不退或出现高热惊厥、呼吸困难等严重情况,应立即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李直苹提醒大家,中医防治流感的方法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或操作不当引起不良反应。如果出现流感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对于未感染人群,不建议随意大剂量服用药物来预防流感,应选择药食同源之品进行适当调理。通过综合运用中医的多种预防和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身体免疫力,抵御流感病毒的侵袭。(严雪梅 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