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个“非遗年” | 巴渝非遗技艺走下舞台走进生活-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02/04 10:26:21
来源:重庆日报

过个“非遗年” | 巴渝非遗技艺走下舞台走进生活

字体:

  1月21日,南岸区弹子石广场,2025年央视春晚重庆分会场彩排现场,演员在排练节目。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1月28日,除夕,重庆首次成为央视春晚分会场,铜梁龙舞、梁平年画、大足鲤鱼灯……一个个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被巧妙融入节目中,尽展三千年重庆城的厚重历史底蕴。

  当春晚的协奏曲在新年的钟声中缓缓落幕,这些藏于重庆民间的非遗绝技又走下舞台,走进百姓生活之中,鲜活再现重庆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传承

  吃德园汤圆,贴大渡口窗花

  除夕之夜,央视春晚大幕在开场视觉秀《迎福》中拉开,16种非遗技艺在欢庆的乐曲声中齐齐亮相。

  家住江北区的市民李文华家的年夜饭腾腾冒着热气,灶台上,一锅翻滚的汤圆正准备装碗上桌,“这是今天我专门跑到解放碑去买的德园汤圆馅,他们家的小汤圆制作技艺,是重庆的市级非遗。”

  除了过年时吃汤圆之外,李文华家的玻璃窗上,还贴着在大渡口买回的新春窗花,“这也是我们重庆的特色非遗,今年,爸妈专门挑了代表蛇年的蛇宝宝,祈愿全家能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

  围坐一堂,李文华家的年夜饭正式开席。电视里,重庆分会场的画面正好启幕——上下翻飞的铜梁龙舞上了千厮门大桥、金光闪闪的开州瑞兽金狮来回腾挪、雄浑豪迈的川江号子唱响两江……此时的重庆城,家家户户都成为春节这一中国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者。

  传习

  亲手制作花灯、年画、匾额

  春晚的帷幕在《难忘今宵》的歌声中缓缓落下,但人们庆祝春节的脚步才刚刚开启。

  2月2日,大年初五,在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一群孩子正在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带领下,亲手制作蛇年花灯和木版年画。

  贴年画是中国代代相传的年俗之一,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特色的年画制作技艺,重庆也不例外,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木版年画。

  “拓印木版年画是我们每个春节都会举办的亲子非遗活动,从幼童到青少年,都能在制作年画的过程中,对木版年画这一技艺产生兴趣。”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了能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这项非遗的精湛技艺,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专门邀请木版年画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现场展示木版年画雕刻的全过程。感兴趣的孩子们还在老师的带领下,拿起刻刀雕刻属于自己的春节年画。

  而在沙坪坝博物馆内,这几天,“沥粉贴金”非遗活动也受到了小观众的喜爱。

  沙坪坝博物馆工作人员甄宏达介绍,“沥粉贴金”技法是传统壁画、彩雕以及建筑装饰常用的一种工艺手法,同样也是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在博物馆里,小观众亲自动手,体验“沥粉贴金”的传统匾额制作技艺,将属于自己的“福禄寿喜”小匾额带回家,也将浓浓的节日祝福带回家。

  举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福”字小匾额,家住沙坪坝区的张月林很是骄傲,“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沥粉贴金’,也是第一次自己亲手制作。你看,这个‘福’字上的金箔是我一点点贴上去的。”

  在重庆的各个文博单位里,这样的年俗非遗传承活动比比皆是。原本藏在深闺的非遗绝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广阔天地。

  传播

  外国人来渝感受中国传统新年

  随着“春节”申遗成功,今年春节,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专门来到重庆,感受中国传统新年的独有魅力。

  春节假期,在璧山来凤街道孙河村七扇窗院子里举行的“舌尖上的春节”活动,吸引了众多外籍友人前来学习制作当地传统菜肴,沉浸式感受中国年味。

  伴随着锣鼓声,舞狮腾空跃起,花船来回舞动,独具特色的表演拉开了活动序幕。外国友人们在村民的指导下包汤圆、写福字,认真地跟着步骤学习。虽然包出来的汤圆形状各异、写出来的福字歪七扭八,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大家跟着大厨参与年夜饭制作的每一个环节,杀鱼、码味、掌勺翻炒,感受着当地热气腾腾的年味。

  来自也门的Malek显得格外兴奋,他一边吃着自己包的汤圆一边说:“我以前对春节有所耳闻,但亲身体验还是第一次。汤圆糯叽叽、甜蜜蜜,来凤鱼麻辣鲜香,每一个环节都让人欲罢不能,明年春节我还要来中国过年。”

  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重庆入境游订单大幅增长,春节成为越来越多外国友人喜爱的独具魅力的节日。(记者 李晟)

【纠错】 【责任编辑: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