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区跳磴镇金鳌村村民杨生海和妻子易思友的春节,是从制作扎染开始的。
1月31日,金鳌村迎来不少游客。在村里一个非遗小院中,杨生海和易思友正对布料敲捶、捆绑、包扎、浸染……布料染上色彩后,夫妻俩将布料晾晒在院子里。不大的两层小楼,彩色的扎染织物挂满楼内楼外,引来不少游客选购。
杨生海和易思友在村里种了大半辈子地,2022年,金鳌村在“金鳌田园”项目中得到统一改造,建起了民宿、特色农家乐等“高颜值”院落。但杨生海夫妻俩的小院,一开始并没有找到合适的经营项目。
恰逢此时,“大渡口传统植物染技艺”被收录为大渡口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该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谢韬为推广该技艺,选择紧靠金鳌山、拥有丰富植物资源的金鳌村作为非遗技艺推广点。
谢韬发现,金鳌村有不少老人农闲时节都会选择外出打零工。他想,既然如此,不如就在村里开办一家扎染工坊制作布艺品,带动当地农户闲时增收。
杨生海、易思友老两口的小院就在村子主干道上,院坝面积也满足开办扎染工坊的条件。最重要的是,院子背后就有一片树林,很适合采集植物扎染原材料。
谢韬找到杨生海夫妻俩,谈起自己的“非遗推广计划”。
“要投钱开工坊,还要抽时间学做扎染,怕是既耽误了农活又白白浪费了钱。”一开始,夫妻俩对此顾虑不小。见此,谢韬退而求其次,提出先让老两口学习两节扎染培训课了解非遗技艺。
“没想到种了半辈子的地,现在不仅学会了‘搞艺术’,还能卖得起价!”杨生海和易思友在学习后,制作的扎染作品吸引了游客前来选购,让老两口有了继续学习的信心。
每天干完农活后,杨生海和易思友便一头扎进工坊,学习扎染技术。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布料上色是否均匀,与捶打植物和布料的力度息息相关,成了两位老人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
“我们俩不是捶得太重,就是捶得太轻,制作出来的扎染图案不成形。”为提升技艺,老两口将农闲时间都用在练习“手感”上,很快,他们就熟练掌握了传统植物染技艺,闲时还可以独立指导游客进行扎染操作。
随着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杨生海和妻子也一步步将自家二层小楼改成了“非遗工坊”,并在院子门楣挂上了“非遗小院”招牌。他们闲时在院中制作扎染作品,带游客体验扎染技艺,成了工坊的非遗“教师”。
随着村里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到金鳌村的游客越来越多,夫妻俩经营的“非遗小院”也逐渐成为网红景点。
“我们运用金鳌山的植物进行染色,不同的季节选用不同的颜色。”春节期间,老两口每天忙着向前来的游客介绍扎染非遗技艺,扎染工艺品也成了走俏的伴手礼。
蓝色的花纹在布匹上蔓延,一幅幅水墨丹青在染料中逐渐沉淀,老两口的扎染在金鳌村中闪耀出别样的非遗光彩。
(记者 刘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