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畔生态人文景观串珠成链
桃花溪沿线绿道串联起长寿生态人文景观。(受访者供图)
1月24日,长寿区桃东路应急疏散广场边,三洞沟瀑布从地势较高的风雨廊桥一泻而下,喷溅的水雾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宛如青山绿水间的一条灵动白练。“环境变好了,现在每个周末我都要来这儿散散步,风景宜人,心情也舒畅多了。”家住桃东路附近的市民陈欣然开心地说道。
去年,长寿区以桃东路为起点,沿着桃花溪建成了一条长约6公里的城市绿道。这条绿道串联起三洞沟峡谷、桃花溪电站、三倒拐历史文化街区、西岩观城门洞等众多人文地标景点,不仅为城市拓展了绿色空间,还让市民在散步游玩的过程中,深切领略到长寿文脉的传承与发展。
旧道新生
荒芜便道变身城市绿道
沿着三洞沟缓缓前行,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新栽种的桂花、香樟等苗木错落有致,微风拂过,阵阵幽香扑鼻而来。谁能想到,这条充满生机的绿道,前身竟是一条杂草丛生的施工便道。2014年,长寿区启动桃花溪污染整治攻坚行动;2019年,又开工建设龙溪河、桃花溪水系连通工程。在长期的施工过程中,河岸边自然形成了一条供工人运输和通行的便道。工程完工后,这条便道便闲置下来。由于原先规划的限制,桃花溪库岸一直未得到开发,久而久之,岸线变得荒芜,这条小道也被杂草掩盖。
“滨河岸线是不可多得的城市景观资源,理应充分利用和保护。”近年来,有不少政协委员提出加强岸线资源管理和开发的建议;桃花溪周边的市民也反映,虽然临河却无法亲近河水,日常休闲需求得不到满足。基于城市功能拓展的考量,长寿区开展了对桃花溪的调研走访。在调研中发现,这条荒废的施工便道位置优越,极具改造利用价值,于是,利用便道打造城市绿道的想法应运而生。
去年,桃花溪城市绿道项目正式启动。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长寿区将文化价值提升融入规划与建设,计划以废弃的施工便道为主轴,依山就势布局岸线空间,串联沿途的山水风光和人文地标,着力打造一条山清水秀、便民休憩、人文荟萃的城市绿带。
匠心雕琢
打造一步一景慢行系统
桃花溪地处三山两槽之间,崖壁嶙峋,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峡谷风光,沿途还分布着三倒拐历史文化街区、桃花溪电站、西岩观城门等长寿老城的人文地标,是长寿城区资源最丰富、风景最优美的区域。
在绿道改造过程中,长寿区首先对桃花溪流域进行景观提升,优化沿河植物配置,栽种了桂花、香樟等景观树种,打造出四季分明的林相季相。同时,通过增设悬崖步道和休憩平台,将绿道与沿途的城市地标连通起来,构建起一步一景的城市慢行系统。
在三洞沟瀑布下河口,一座仿古石桥横跨水面,连接着长寿的新、旧两座半城,桥上不时有市民和游客穿梭,忙着拍照打卡。“以前这里是一根排污主管道,我们将其巧妙地包裹改造成石桥,既方便了市民出行,又成为绿道上的一处特色景观节点。”长寿区住房城乡建委副主任周强介绍道。
在绿道沿线,类似利用排污管道打造的景观还有不少。桃花溪沿岸分布着众多污水管道,过去这些管网外观简陋,影响美观。在绿道修建时,长寿区利用武侠小说家还珠楼主李寿民诞生地这一独特人文资源,聘请专业团队对排污管沿线支柱进行彩绘美化,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示李寿民的生平事迹,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为峡谷山水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没想到长寿的特色文化如此丰富,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来自北京的长寿籍游客任广峰在徒步走完6公里的桃花溪城市绿道后,不禁感慨万分。他从小跟随父母在北方长大,这一路他拍了许多照片,为自己的家乡深感自豪。
业态植入
桃花溪沿线有机更新
去年国庆期间,修葺一新的长寿缆车站重新投入运行。灰白色的外墙立面散发着浓厚的复古气息,运行当天便成为热门打卡地,还登上了《央视新闻直播间》。
“完全没想到,长寿缆车能再次火起来。”土生土长的长寿市民程江回忆道,长寿老城建在半山上,小时候从河街到上半城老街,搭乘缆车是他的日常出行方式,缆车铁轮滚动的声音是他童年的美好记忆。后来,随着汽车的普及和道路的增多,缆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去年,长寿区将缆车站提档升级纳入城市绿道项目,不仅复原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站台场景,还打造了一处近500平方米的观景平台。去年国庆,观景平台正式开放,市民和游客纷纷前来打卡拍照,从高处俯瞰,长寿老城的美景尽收眼底,蔚为壮观。
对于城镇化起步较早、经济活跃度较高的长寿区来说,城市更新不仅是居住环境和生活空间的改善,更是推动产业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长寿区副区长刘朝煜表示,他们聚焦江、岸、城、人,以文化为核心驱动产业发展。随着文化+商业、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等新业态的不断植入,长寿沿桃花溪一带的核心功能和空间活力载体不断聚集,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以三倒拐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过去这里是典型的城中村,到处都是破旧的老房子。近年来,长寿区利用国有平台公司流转废弃老房子,积极招引业主,培育“文化+”项目,街区逐渐热闹起来,商业也日益繁荣。返乡创业的廖江红盘下其中一间老房子,改造成民宿。“绿道建成后,节假日客房几乎天天爆满,生意比以前好多了。”廖江红还会根据季节变化推出限定款饮品,吸引了不少顾客。
周强告诉记者,目前三倒拐历史文化街区已盘活了20余处老房子,逐步形成了以咖啡、餐饮、民宿产业为主的城市休闲业态。接下来,他们还将扩建停车场,复原老电影院,持续丰富“文化+”的业态供给,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记者 左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