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院坝会上,铜梁龙峰村90岁老人有话说——“感谢党和政府带给大家好日子”-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01/24 08:50:18
来源:重庆日报

“小年”院坝会上,铜梁龙峰村90岁老人有话说——“感谢党和政府带给大家好日子”

字体:

  1月22日,腊月二十三,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小年”,天气清冷。

  铜梁安溪镇龙峰村十一组双合堂院坝里却是热气腾腾,大铁锅里蹿红的炭火,温暖着包着饺子、闲话家常的村民。

  “饺子包好了,大家就过来围着炭火坐起。”十一组组长蔡发友招呼着大家坐下,清了清嗓子高声说道,“今天是小年,我们借这个机会请来了安溪镇党委书记陈俊洁和镇长刘彦,开个院坝会。大家对镇上、村里、双合堂院子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有什么意见或建议都可以提。”

  蔡发友话音刚落,参加院坝会的30多名村民就议论开了。

  “大家莫着急,挨着说。哪个先来?”蔡发友说完,现场顿时安静下来。

  “家家户户住新房,处处闻花香”

  “我来说两句。”安静的人群里,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站了起来,“我叫郭相仁,今年90岁了,生在双合堂也长在双合堂。我想给大家摆一摆我的感受。”

  虽已90岁高龄,郭相仁却耳聪目明,语速缓慢声音却洪亮。

  “新中国成立前,双合堂都是茅草房,新中国成立后盖成了木瓦房,现在全部是砖房,家家户户住新房,家家户户干干净净,处处闻花香,马路通、电话通、水电气样样通,感谢党和政府带给大家好日子。”郭相仁话刚说完,现场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郭老的话我赞同。其他的不说,就看我们现在坐的这个院坝,安了电灯、健身器材,大家来耍方便得很。”82岁的蔡发露细数着双合堂院子周边的变化,“沿着小安溪河的路灯也安了20多盏,家家户户都通了水泥路,我们八九十岁的人走路都不得摔跤。”

  蔡发露的发言引发大家的共鸣,纷纷讲述自己身边的变化。

  “前段时间,一个亲戚来走人户,还以为我们这里没人养鸡鸭。”72岁的刘齐碧说,做客的亲戚在院子里转了3天,没有发现一坨鸡屎,于是忍不住发问。

  刘齐碧的话引发现场笑声一片:“农村里怎么可能不养鸡鸭,我们都是圈起养,不污染环境”“对头,外头就是小安溪河,可不能脏了河水”“院里院外都干干净净,种上点花草自己看起也舒心”……

  眼见现场气氛热烈,陈俊洁借此机会向大伙介绍近年来全镇基础设施改善情况:“近3年我们实施了景观绿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水质净化等民生实事13件,建成农村公路29公里、更换路灯312盏,安装便民座椅22张,让群众出行更安心、生活更舒心。我们还严格落实河长制,全面排查整治‘三排’‘三乱’等问题,累计巡河367次,发现并整治涉河问题205个……”

 “家门口就能上班,日子越过越红火”

  “接下来,我要说一说吃饭的问题。”郭相仁接过话头,“吃饭可是个大问题,旧社会吃不饱、穿不暖,现在是吃不完、穿不完。镇里、村里的企业越来越多,好多人家门口就能上班,日子越过越红火。”

  “对头,像村里的‘川哥蚯蚓’,养个蚯蚓还能给大家提供工作岗位。我六十多岁了每年还能挣两万多块钱。”

  “还有我们种茶叶,不仅茶叶能卖钱,每年采茶节来的游客也是人山人海。”

  “镇里还有油茶加工厂,我侄女就在那上班,每个月有5000来块钱工资。”

  ……

  说起镇村产业发展,院坝会现场一下沸腾了,大家讲述着自己和身边人就近就业增收的故事,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就是适合老年人做的活路少了些,看镇里、村里能不能想办法考虑下?”

  “双合堂院子周边水好、田好,但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缺少一些成规模的农业产业。”

  ……

  待村民一一说完,刘彦站起来说:“大家说的建议和意见我们都会一一做好记录,再逐一研究解决。另外我也给大家汇报下目前镇里的产业发展情况。”

  在刘彦的叙述中,安溪镇的产业布局逐一呈现在大家眼前:先后引进重庆首信包装、重庆晶岚钢结构、重庆熙宇星尘气体等10余家公司;壮大肉鸡养殖产能,扶持培育养殖场10家,建设鸡舍约1.6万平方米,年出栏80万羽,实现产值3600余万元;打通肉鸡产业粪污产业链,远销云南等地,处理粪污160吨/批次,实现增收40万元;每年举办采茶节会,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20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80余万元、户均增收1.8万元……

  “他是个热心肠,更是一名老党员”

  “说完了事,我要夸下人。”郭相仁示意大家静一静,接着说道,“要夸的人,就是我们的组长蔡发友。他是个杀猪匠,也是泥水匠,还是个热心肠,更是一名老党员。”

  郭相仁记得,蔡发友会定期召集大家开“院坝会”,还邀请镇村干部参加,在院坝会上讲政策,让大家提建议,为大家解难题,通过院坝会收集社情民意,拉近干部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不仅如此,自备泥水匠工具的蔡发友还时常义务修补院子里破损的路面、墙体、堡坎。

  “组长是个好党员,有事找到他就能解决。”刘齐碧告诉大家,龙峰村一处堰塘的承包土地纠纷问题,镇村两级多次协调无果,最终是在蔡发友的协调下化解了纠纷,重新签订了承包协议。

  不少村民还回忆起两年前的一件事情:天干缺水,有人却在水渠里种了南瓜,堵塞了水渠,导致百多亩地缺水。疏浚水渠就要清除南瓜藤,却遭到了种南瓜村民的阻挠。

  “水渠是大家的,不是你的私产,你在水渠里种南瓜本就不对。”蔡发友给种南瓜的村民讲道理,“因为你几株南瓜藤,百多亩地里的庄稼要渴死,孰轻孰重?”

  几番劝说,种南瓜的村民自知理亏,主动加入了水渠疏浚队伍。

  “双合堂院子在家的党员一共有3名,但蔡发友带着另外两名党员给大家做了很多事情。”陈俊洁还给大家透露了一个秘密,村里的“川哥蚯蚓”养殖场就是几名党员联系鼓励村民张鸿川创立的。如今“川哥蚯蚓”带动周边40多名村民务工,实现年产值1000余万元。

  “莫说了、莫说了,都是我应该做的事情,没什么好说的……”听着大家的夸赞,蔡发友古铜色的脸庞上泛起了红晕,“煮饺子了、煮饺子了,大家都饿了哦……”

  看着有些不好意思的蔡发友,现场笑声一片。

  首席记者 陈维灯

【纠错】 【责任编辑: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