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推拿、隔物灸、中药封包……走进綦江区中医院康复科,不少患者正在接受各式各样的中医康复治疗。“有没有缓解一点?”“感觉好多了。”“再坚持一下。”繁忙的工作场景日复一日。
医务人员为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五大精品名片 打造专业优势科室
一大早,康复科主任田国杰开始了忙碌。在给住院病人指导查房后,又来到门诊诊室为患者诊治、针刺……
“每天差不多要接诊二十多位患者,神经与老年病康复、肌骨疼痛与运动损伤康复、重症与心肺康复、青少年近视防治、青少年脊柱侧弯矫正是科室的五大优势项目。”田国杰表示,虽然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中医传统康复技术在康复理疗领域同样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并在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数月前,患者小丽(化名)因脊髓栓系导致下肢运动功能受损,经历了一场紧急手术。尽管手术很成功,但除了左下肢无力以外,还有一个十分头疼的问题,小便受限,随时都插着导尿管。
在家人的陪同下,小丽来到綦江区中医院康复科进行治疗。科室医生廖明娟详细了解小丽的基本情况后,为她量身定制了一套治疗方案。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通过运用针刺、推拿、艾灸、皮内针技术以及超声下膀胱残余尿量测定、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等方法,让患者顺利拔掉了导尿管,其行动能力方面恢复的也很快。”廖明娟说,传统中医药康复技术,借助现代化康复设备,能够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减轻病痛之苦。
多年来,该科室把中医理念与现代康复理念有效融合,守正出新,让传统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发挥更大作用,患者的康复效果得到提升。
去年12月,患者王先生因车祸导致右侧股骨粗隆及右侧髋臼骨折,关节活动严重受限,右下肢抬离床面困难,行动极为不便。
针对患者的病情,科室康复团队运用现代康复手法和中医中药改善患者关节活动障碍,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治疗,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骨折处的肿痛基本消失,关节活动功能得到了恢复。
进行肌骨疼痛与运动损伤康复治疗。
中西医结合 康复技术造福患者
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田国杰认为,中西医应该互相参照、互相信任。中西医结合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优于单纯中医,两种不能互相代替,但可以互补,中医辨证而西医辨病,各有长短。
前段时间,患者黄先生出现间断性低热、咳嗽。经过检查,被诊断为心包积液,心尖部有血栓形成,在其他医院住院期间,黄先生又出现了大面积脑梗死,导致昏迷、四肢功能障碍。经过及时抢救,黄先生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四肢活动却受到限制。
今年1月,黄先生来到康复科就诊时,体质消瘦,带着鼻胃管,靠流食支持营养。针对患者复杂的病情,康复科医生蔡飞采用清热化痰、醒脑开窍的中药进行内调,逐步调理患者肺功能,配合中药热敷、针灸等中医药技术,同时采用现代康复技术进行床边呼吸功能训练和四肢力量训练。
经过一个疗程的综合治疗,患者拔除了鼻胃管,顺利经口进食,上肢功能也在逐步改善。
“患者是严重的脑功能受损,治疗需要医生、康复技师和护士紧密配合,不仅是身体的治疗,还需要心理辅导,为患者和家属树立康复信心。”蔡飞说。
开展督灸治疗。
满足患者需求 设备人才是关键
如果说“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提升医疗温度与就医体验的基础,那么,精准高效的硬件设施及高水平的康复团队便是学科发展的关键。
“我们科室患者多集中在神经康复、肌骨疼痛与运动损伤康复、心肺康复等。”田国杰介绍,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疾病恢复期康复、后遗症期改善、慢病期护理的老年康复特色,科室通过升级硬件,加强康复医疗能力建设。
如今,该科室已拥有经颅磁刺激仪、吞咽神经系统电刺激仪、脑功能治疗仪、下肢机器人等康复治疗仪器,形成了“现代康复+传统康复”一体化新模式。同时,还融合传统的针刺、推拿、中药封包等技术,将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与中医药技术优势充分结合,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和区域就诊率,为患者提供专业化、精细化、智能化的一站式康复医疗服务。
此外,为了切实推进康复专科的发展,医院采取了人才引进、进修培养、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持续扩大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目前,已形成一支专业素养深厚、梯队结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育体系。
“我们专注于将康复科建设成为一个集科研、教学、临床服务于一体的,以专病为基础、以功能康复为导向,以中西结合技术为主的综合性科室。”田国杰说,下一步,科室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以康复患者为中心的宗旨,在人才培养、服务质量提升、设施设备更新等关键领域持续投入,不断提升康复团队的诊疗技术和专业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广大患者的康复需求。(苟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