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0日,永川区胜利路街道邮电小区党群服务站,居民正在咨询有关事项。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了容纳并服务于人民的平台。
改革开放后,搭乘大国崛起的快车,人们居住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庆也成为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熙来攘往的城市发展背后,治理矛盾也在叠加发酵。
大城如何善治?
连日来,记者深入正加快培育建设市域副中心城市的渝西重镇——永川区,走访区、街镇、社区三级治理单元,近距离探寻该区因地制宜破解城市公共治理难题的“密码”。记者发现,该区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在创新城市治理上下足“绣花”功夫,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层治理经验。
密码一
破解治理任务超载之难
“划大为小,分而治之”消除治理盲区
1月3日,记者来到永川新旧城接合部的银山源小区,这里交通便利,常住人口约1.3万人,人口稠密且人员结构复杂,邻里纠纷、物业纠纷时有发生。
“当时,我们发现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人口规模大和密度高。”永川区委组织部主要负责人介绍,因而容易产生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不均不精准,以及治理任务超载等社会问题。
类似情况,在永川并不鲜见,已有的34个城市社区中,常住人口1万人以上的就有23个。特别是位于永川新城区的中山路街道,聚集了永川城区常住人口的一半左右,达40万人。该街道云谷社区仅有1.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高达2.2万,人口密度接近1.6万人/平方公里,约为该区人口密度的22倍。
人口规模越大,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体量就越大,与有限的社区治理人员供给产生矛盾。记者在永川多个人口超过两万的大型社区采访时了解到,社区“两委”专职干部均不到10人,算上近年招聘的专职网格员,每万城镇常住人口配备的专职人员也仅为17人,疲于应对各种事务,人少事多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了“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等职能资源分散、缺位等问题。
此外,规模大、密度高还带来了诉求多元,标准不一。中山路街道云谷社区党总支书记唐宇告诉记者,该社区有商品房、保障房、安置房、老旧小区、单位小区等不同类型的居住单位,既有一老一小的养老和托幼需求,也有青年人的学习和就业需求,很难用一套模式、一组标准有效回应所有诉求。
城市治理,最怕的是盲点、断点。条块分割处、权责交界地,往往是“治理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
精细化治理成为永川的起手式。“划大为小,分而治之,有利于破解治理单元规模过大导致的管理幅度过大、基层权责不匹配等一系列问题。”上述负责人表示。
城市之大,动辄以几十乃至几百平方公里、百万乃至千万人口来论;而治理之小,往往是以一街一巷、一门一户来计。当前语境下的城市治理,就是要管好桩桩件件“天大的小事儿”。
在此思路下,永川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做法用于城市社区痛难点治理,深入实施“百区(小区)示范、千网(网格)提升”工程,全覆盖建立468个小区(片区)党组织与2175个网格党组织,建立健全小区治理与网格治理的职责清单,不断压缩推诿扯皮的空间,探索完善治理闭环。
去年4月的一天,随着“砰”的一声巨响,中山路街道阳光尚城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办公室的一堵墙被大锤敲开,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办公室得以打通,既能让小区基层治理最重要的三方信息互通共享、共商共治,又能节约运营成本。
推而广之,永川在全区范围内探索推行小区治理(物业管理区域)与网格治理在组织、人员、服务、阵地和机制“四融合一贯通”,推动51名小区党组织成员、158名业委会成员、395名物业工作人员与网格工作队伍交叉任职、双向服务、发挥作用,推动家庭、邻里矛盾纠纷等“小事私事”在网格就地化解,小区公共环境、公共收益、公共资产、物业矛盾纠纷等居民“共事”在小区内依法民主决策。
与此同时,永川组织7800余名在职党员回小区报到,配备专兼职网格团队5250人,推动公检法、水电气讯等部门行业人员和教师、医生、调解员等1万余人下沉到小区(网格),到达社会最小细胞,最大程度解决社区人手不足的问题。
由此,不少调解高手有了专职网格员、居民小组长等身份,得以发挥人熟地熟事熟优势,就地化解矛盾。
截至去年底,永川共受理涉邻里纠纷、物业矛盾纠纷等信访问题116件次、189人次,同比分别下降50.2%、64.8%。
密码二
破解软硬件不足之难
“硬件改善、机制重建”赋能社区治理
每一种“大城市病”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共性问题——城市扩张过于迅猛,硬件软件没有及时跟上。
“许多老旧小区的矛盾纠纷,大多源自硬件的不足。”永川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委直属机关工委书记郭磊认为,应在区网融治的框架下进行硬件上的建设与完善、机制上的重建与赋能,从而实现“软硬”兼施。
邮电小区位于胜利路街道玉屏路社区,始建于1979年,历经近半个世纪后,许多设施老化甚至无法发挥作用,居民曾对此怨声载道。
“改造前,线路管网老化、道路坑洼不平、生活污水横流。”三代人都住在邮电小区的居民舒朝霞说,当年大家在这样的环境里居住,“怨气自然多一分,邻里矛盾也随之增多”。
2023年6月,永川投入资金,为该小区量身定制改造提升方案:增加阻燃雨棚约2200米,拆除更换原外墙的铸铁排水管道,小区进行人车分流,规范机动车停车位……
整洁的小区路面、博物馆式的邮电老物件展示,让这里既井然有序,又有了一种特别的文化韵味,一些曾经搬出去的老街坊也开始“回流”。
居民们找回了共建小区事务的热情,积极参与到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企业三方共建“三方办”中,共同商讨解决小区治理难题,“去年以来,‘三方办’已成功解决了屋顶漏水、围墙安全隐患等问题39件。”玉屏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游春艳说。
永川区住建委提供的数据显示,老旧小区改造以来,该区累计投入资金13.8亿元,共实施改造城镇老旧小区630个,惠及居民7.2万户。
硬件得到一定完善后,永川开始在社区治理的“软件”上下功夫。
——梳理三张清单,实现精准投送。
“我们推动辖区230余个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区单位、大中专院校等党组织与34个城市社区共建社区‘大党委’。”郭磊介绍,同时梳理共建单位场地、人员、资金等6类资源清单,以及社区居民对文化活动、环境整治等9类需求清单,根据供需匹配形成项目清单,把党群、公共、社会服务精准投送到千家万户。
——拓展应用场景,提升便民服务水平。
永川综合考虑社区规模体量、文娱业态、居住人群等,结合资源资产盘活,打造320个“家门口”的邻里驿站,拓展社区送餐、亲子阅读、用工信息等居民高频服务“微场景”。
——强化数字赋能,让社区治理更智慧。
1月10日12时,记者在永川区中山路街道云谷社区采访时发现,食堂里的智能终端会根据每位食客的年龄和身体情况形成推荐食谱,还会对用餐情况进行分析,形成健康档案。
这是全市试点的首批现代社区的一个智慧场景。永川聚焦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高频服务事项,开发了“永享家”居民端小程序,集合了报修、理发、就诊等43项微应用,让居民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密码三
破解资源供给不足之难
敢于做“减法”,舍得投入做“加法”,让居民享受更多实惠
“治”是方式,“享”是目标。
治理城市,既要敢于做“减法”,更要舍得投入资源做“加法”,让人们享受到便利实惠。换言之,既要为社区工作这辆“大车”减负,避免社会工作者因职责泛化等陷入疲于应付的境地,也要为“小马”赋能,推动服务资源的高效配置。
云谷社区聚集了云谷大数据产业园就业人口2万余人,集聚了抖音、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爱奇艺等企业531家,“我们根据云谷社区大数据人才较多的特点,规划建设了云谷书屋、健身房、人才会客厅、全龄教育场地、社区食堂等47个功能场景。其中全龄教育场地白天是‘老年大学’,晚上就成了‘青年夜校’,周末还可以帮助学生辅导作业。”永川区住建委副主任晏家勇介绍。
当然,高新技术企业林立、发展活力涌动的永川,同时有老城区老旧小区多、老年人多、老龄化程度高的“B面”,于是根据人口结构优化公共服务配置成了“加法”的另一个选项。
在邮电小区这样老年人多的小区,永川因地制宜对各单元(楼栋)进行无障碍“微改造”,打造老年人活动室、社区食堂配餐点等适老化区域,为老年人日常生活提供便利。“这里的老邻居多、老熟人多,我们就组织小区党支部、网格员、物业、业委会开展邻里运动会、露天电影播放等活动,强化邻里之间的情感联系。”晏家勇说。
有人的地方就有需求,当这种需求成了规模,商机开始涌动。
“我们社区有3.2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一老一小’,对养老、托幼、送餐、电器维修等服务需求很大。”永川区胜利路街道萱花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伍景红说,萱花路社区于去年4月注册成立了云邻家智慧生活服务有限公司,为老百姓提供上述服务,她兼任公司法人。
这是永川参照强村公司而成立的第一个“强社公司”,依托辖区的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资源,再将社区的能人和手艺人有效组织起来,该公司收费比市场价低30%以上,不到8个月时间已收入40多万元,初步实现了“惠民便民+自我造血”。
有了收益,萱花路社区实现了“微更新”。记者采访时,三三两两的居民正在新修的社区广场下棋、打拳,怡然自得。
“当陌邻成了睦邻、生人成了熟人,邻里纠纷数量就大幅减少,凝聚力越来越强。”永川区委组织部主要负责人总结道,“再往深了看,一个单纯的生活空间成了精神家园,我们也实现了基层治理的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