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党中央是培育红岩精神的领导者、指挥者和参与者,周恩来、中共中央南方局是红岩精神的培育者、创造者、践行者,红岩村是红岩精神的历史源头”
●“《新华日报》与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外事机构同步诞生、有机交融,深度参与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对外宣传”
1月11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第二届红岩精神与《新华日报》学术研讨会在西南政法大学举行,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红岩精神与《新华日报》相关课题展开深入研讨。
本次研讨会由西南政法大学、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新华报业传媒集团、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主办,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媒观察》编辑部、重庆红岩精神研究会等承办,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数十位专家、教授应邀参加。
毛主席、党中央是培育红岩精神的领导者、指挥者和参与者
研讨会上,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勇表示,毛主席、党中央是培育红岩精神的领导者、指挥者和参与者,周恩来、中共中央南方局是红岩精神的培育者、创造者、践行者,红岩村是红岩精神的历史源头。
具体表现为:抗日战争时期,在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厘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原则,奠定了国共合作之基,这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的根本遵循和战略定力之所在。
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党中央把对国民党及其统治区的统一战线工作提升到全党工作的高度,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统一战线实践具有了全党中心工作的意义,肩负起高举旗帜、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
抗战全面爆发以后,毛泽东及时指出了中国抗战的前景与发展方向,显示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妥协投降的坚定立场,这是南方局从容应对艰苦卓绝复杂政治环境,形成“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政治品格的底气。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践中,毛泽东制定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统一为主,磨而不裂”的斗争策略,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实践中充分展现了“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
抗战胜利后,毛主席到重庆参加国共谈判,是对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工作和党的建设的一次全面检阅,更是对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南方局工作成效和红岩精神的充分肯定。
《新华日报》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巩固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邓绍根以《论重庆〈新华日报〉的国际回响》为题,分享了他的观点。
在邓绍根看来,《新华日报》与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外事机构同步诞生、有机交融,深度参与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对外宣传,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巩固和中国共产党走向国际政治舞台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江分享称,《新华日报》对于“群众路线”的践行,助推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观念的形成;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人民的报纸”为性质、以“群众路线”为办报方针的实践活动,获得了国统区群众的一致好评,进而形塑了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良好形象。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龙伟分享称,延安木刻作为一种视觉性媒介,以其直观性、通俗性实现了对党的革命思想的媒介化转译,将民族革命这种看不见的政治转化为“可见的政治”。作为纸媒的《新华日报》(华北版)借助木刻这一艺术形式,创新了传播的手段,丰富了传播内容,获得了更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研讨会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展望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齐辉分享称,在《新华日报》发行的3231期报纸中,竟有近500期出现过“开天窗”,这主要是因为国民党的舆论钳制。《新华日报》通过“开天窗”的斗争,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想象与同情,引发了报界同行的共情与声援,令国民党当局忌惮与畏惧。因此,“开天窗”是新华报人新闻精神与宣传智慧的真实写照,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争取民众支持与政治认同打下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此外,聂远征、张世贵、韩立新、王进、刘徐州等多位专家、教授也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本次研讨会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展望。”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赵骏称,本次研讨会汇聚各方智慧,让红岩精神与《新华日报》的研究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党委书记徐光煦表示,《新华日报》的历史是中国新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不断开拓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接下来,红岩文化中心将进一步与各方紧密合作,聚焦新华日报史研究、新华日报与红岩精神研究等,着力打造具有“红岩”辨识度、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