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前沿阵地。近年来,重庆市合川区以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为切入点,聚焦基层加大资源配置、力量建设、人才科技等倾斜力度,结合基层智治体系建设、数字重庆建设,强规划、优设计、重建设、抓实效,全面构建起区、镇街、村社区三级避难场所体系,有力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水平。
合川中学应急避难场所。
建好应急避难场所
让群众“安身”又“安心”
“垮岩了!垮岩了!快跑!”
“不要慌,往临时避难场所跑,那边安全!”
今年5月,一场自然灾害应急演练在涞滩镇三教村展开。在由村社区干部、网格员组成的避险转移队伍队员的引导下,仅用5分钟,村民全部达到临时避难场所,演练取得圆满成功。
涞滩镇三教村常住人口约1100人,主要面临洪涝灾害、地质灾害等风险。当自然灾害来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就是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庇护所”。
三教村党支部书记黄忠介绍:“我们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家乐地势空旷、交通便捷、设备设施齐全以及周边群众熟悉等优势,将李氏农庄、农聚富两家农家乐指定为应急避难场所,能够满足约600人的避难需求。”
合川区应急管理局局长代加森表示,“我们紧盯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充分运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结合合川避难场所建设的现状和需求,在全市率先编制完成《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合理设定近期、中期、长期‘三期’建设目标。”
同时,合川区将自然灾害高风险区、中高风险区作为重点关注、重点建设区域,认真分析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布局位置,明确原则、方式、标准“三大”建设要求,按照‘平急两用、建用结合’的原则,积极指导镇街将学校、广场、村(居)委会、农家乐和已建成的避难场所等现有资源运用起来,将闲置建筑、村民房屋及院坝改建起来,合理设置、建设高标准应急避难场所。现全区完成1275个避难场所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应急避险需求,让群众“安身”又“安心”。
合川区各镇街开展避险转移演练。
打好防汛智慧“组合拳”
构筑防汛救灾“数字屏障”
合川地处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交汇处,水域面积大,加之地形地貌特征,全区呈现年均过境水量多、强对流天气多的特点,洪涝、地灾等自然灾害形势复杂。
为在灾害来临时,方便群众及时转移,做好群众安全“守护人”,合川区以推进数字政务应急管理跑道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强化技防措施,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监测预警、避险转移等能力,全力打好防汛智慧“组合拳”,构筑防汛救灾“数字屏障”。
合川区太和镇、钓鱼城街道等镇街依托电信、移动等运营商的技术支持,陆续开展视频监控智能化升级工作。通过在沿江区域新设置或将已有视频监控设备接入基层智治平台,并植入AI智能算法,做到分类分级处理风险事件,实现风险区群众实时捕捉、实时叫应。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风险,有针对性划定风险区域。
例如,高温汛期时易发生水位上涨群众被困、群众游泳溺水等事件,通过AI算法划定两级风险识别区域,对于岸边及浅水滩涂等风险较低区域,识别到人员进入、滞留后,通过现场设置的喇叭进行自动喊话警示和劝离;当人员进入水深较深、水流较急等高风险区域时,系统将通过智治平台第一时间推送事件预警至镇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接件后立即核查甄别,并将事件流转至应急管理岗、水利服务岗和就近网格,相关人员即刻到达现场开展应急处置,撤离危险区域群众。
同时,合川区积极争取数字应急“群众避险转移”应用试点工作,开发了“转移避险”应用以及“应急百事通”小程序。在收到预警信息后,通过应用能够第一时间发布转移指令,配合在全市率先完成的全区1275个避难场所信息落图,实现周边避难场所实时查看、转移路线实时生成,构建调查摸底、事件感知、叫应反馈、转移监测、安置管理、力量协同等多跨场景。还能通过数字应急“群众避险转移”应用驾驶舱,实时查看人员转移情况、避难场所启用情况等,统筹指挥物资调配,对避险转移事件进行全流程闭环管控。
截至目前,在“数字应急·避险转移”应用的辅助支撑下,合川区成功应对13次强降雨天气、5次洪峰过境,紧急避险转移群众553名,无一人伤亡。(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