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中医治疗方法-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4 12/04 16:59:38
来源:重庆市中医院

心悸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中医治疗方法

字体:

  生活中不少人或多或少都可能出现过“心悸”的感觉,那么,心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我们该如何呵护它呢?接下来我们聊一聊中医对心悸的认识。

  心悸的定义

  心悸是中医的一种疾病,常以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症,类似于西医所说的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中医对于心悸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比如《黄帝内经》中就说“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指出受惊是导致心中悸动的原因之一。

  心悸的病因

  1.体虚劳倦

  先天禀赋不足,素来身体体质较差,或久病正气不足,或劳累太过损伤了心脾,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可引发心悸。

  2.七情所伤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情志太过容易导致人体气机紊乱从而诱发心悸。

  3.感受外邪

  外感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或感受温病、疫毒等邪气皆可内扰于心神,发为心悸。

  4.药食不当

  嗜好肥甘厚味、烟酒、煎炸食物,长久容易蕴积内生痰火,火邪扰动心神则心中悸动不安;或使用药物不当,耗伤心气心阴,都能导致心悸发生。

  心悸的临床表现

  心悸的表现形式因人而异,可表现为“心悸”“心慌”“心跳”“心动”“心中烦乱不安”,也有的人难以描述这种感觉,呈现出“心中不适”,除此之外,还可伴有乏力、汗出、胸闷、头晕、失眠、耳鸣、健忘、汗出等不适,部分甚至出现晕厥,常常在情绪刺激、劳累、饮酒、饱食、饥饿等情况下诱发,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可呈阵发性,也可表现为持续性,发时痛苦不已,未发时如常人。

  心悸的中医治疗

  1.治则治法

  心悸有虚有实以及虚实夹杂的不同,因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当根据情况辨证论治。虚者当根据气血阴阳的不同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者当根据病邪的不同分别予以祛痰、化饮、清火、祛瘀。同时,由于心悸都有心神不宁的特点,治疗时当辅助安神定悸之法。

  2.分证论治

  心悸常见有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心脉、痰火扰心等证型,根据证型不同分别有安神定志、养血安神、滋阴清火、温补心阳、温阳化饮、活血化瘀、清热化痰等治法,有时病人病情复杂多变,可多个证型兼夹,治疗时当根据具体病情整体治之。此外,还可以配合针灸、耳穴埋豆、穴位贴敷等综合治疗。

  心悸的日常预防

  1.保持情绪稳定,心情愉悦,避免大喜大悲等情绪刺激或忧思过度。

  2.注意休息,避免熬夜,作息规律。

  3.保持居住环境安静,避免噪声刺激。

  4.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防止过热过冷,避免外邪侵袭。

  5.适当参加户外活动,避免劳累,适当锻炼,养心怡神。

  6.年老体虚者应当加强营养,调摄身体,补益气血。

  7.饮食上少食肥甘、辛辣、酒醴、浓茶、咖啡等。

  8.规律用药,部分药品如降压药、降糖药、冠心病药物等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使用,切不可随意自行调整。

【纠错】 【责任编辑: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