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0到10万列,见证高水平对外开放走深走实 中欧班列为世界贡献合作共赢样本
文/本报记者 赵宇飞 李晓婷 伍鲲鹏
列车轰鸣,汽笛声声。
重庆团结村中心站,一个个印有“中欧班列”图标的深蓝色集装箱整齐堆放,橙黄色吊车忙碌作业,一列列班列装载完毕,驶向遥远的欧洲。
近日,第10万列中欧班列从重庆团结村中心站发车,这支“钢铁驼队”迎来新的里程碑。13年前的2011年3月19日,中国第一列中欧班列“渝新欧”也是在此出发。
两千多年前,连接欧亚的著名商路——丝绸之路,见证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如今,奔跑在亚欧大陆上的中欧班列,恰如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队穿越时空的投射。从0到10万列,中欧班列跑出发展“加速度”,助力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合作共赢,见证着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与成效。
11月15日,第10万列中欧班列-X8083次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在重庆团结村站准备发车。(唐奕 摄)
从无到有跑出“加速度”
13年前,“渝新欧”班列的诞生,源于重庆等中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迫切需求。曾经,重庆的产品出口,要么向东经沿海地区“漂洋出海”,耗时过久;要么通过空运,费用极高。
备受物流不畅之苦的重庆,将思维和视野向西拓展,“渝新欧”班列应运而生。它将重庆与沿途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波兰和德国等国家紧密相连,从陆运角度看,中国西部地区与欧洲的距离从40多天缩短至15天左右。
事非经过不知难。最初,横亘在“渝新欧”面前的是一道道难题——货物每到一个国家都要开箱检查,手续繁琐;沿途温差最高可达70℃,不少产品难以承受;途中的安全问题也是一大担忧。
克服这些难题也成就了“渝新欧”的一次次成长——经过与沿线国家沟通,“渝新欧”实现沿途海关监管互认;针对沿途低温难题和安全问题,重庆研发出保温材料和集装箱卫星定位跟踪系统。
后来,成都、郑州、义乌、西安……越来越多的城市陆续开通中欧班列。
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中欧班列发展驶入“快车道”。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15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发送货物超1100万标箱、货值超4200亿美元;年度开行数量由2016年的1702列增加到2023年的超1.7万列,开行万列所需时间由开行之初的90个月缩短为6个月。
如今,中欧班列已成长为具有强大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的国际物流品牌。
物流网络更密。中欧班列已从开行之初的单一线路发展成为一张密集的互联互通网络,基本覆盖亚欧全境。目前,铁路部门在国内已铺画时速120公里的图定中欧班列运行线93条,联通125个城市;在国外,中欧班列已通达25个欧洲国家的227个城市以及11个亚洲国家的100余个城市。
“带货”能力更强。翻开第10万列中欧班列的货单,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信息产品、汽车整车及零配件、机械工业配件、家用电器等货物品种丰富。班列开行之初,货物是单一的电子信息产品,如今货物品类已拓展至53个大类5万余种,年运输货值由2016年的80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567亿美元,今年以来运输货值已达580亿美元。
合作共赢创造发展新机遇
“赣州家具产业发展壮大,离不开中欧班列的带动。”在江西赣州国际陆港,江西三友家具有限公司经理廖祥说。
曾经,赣州家具出口国外只能通过海运或空运。中欧班列开通运营后,赣州家具产品可经铁路直接运往欧洲,比海运时间大幅缩短,比空运成本大幅降低,为市场拓展创造出更多可能性。
10余年来,这支“钢铁驼队”穿越崇山峻岭、戈壁沙海,助推中国内陆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
以重庆为例,中欧班列等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开通,吸引数百家全球电子信息上下游企业陆续落户,助推重庆崛起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全球汽车品牌整车厂、零部件厂商纷纷落户,助推重庆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之一。
在二连浩特,作为中欧班列中通道的重要口岸城市,当地仓储、运输、货代等相关服务业快速崛起;在乌兰察布,中欧班列带动进出口贸易及相关产业快速增长,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合作共赢,休戚与共。中欧班列也给沿线国家带来发展新机遇。在德国杜伊斯堡动物园内,有一座享誉全国的中式园林,修缮这座园林的几十吨古建材料,连同作为礼物的黄鹤楼同款“龟蛇鹤”铜雕,正是搭乘中欧班列而来。
如今,德国的汽车、波兰的牛奶、荷兰的奶酪、哈萨克斯坦的面粉……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商品搭乘中欧班列快捷进入中国,共享市场红利。
2024年9月24日在德国杜伊斯堡拍摄的杜伊斯堡港一角(孟鼎博 摄)
荷兰物流企业新丝绸之路物流公司医疗保健运输销售主管杰夫·莫莱纳尔斯接受记者视频采访时说:“我们运输的药物等产品对时效、温度的要求很高,中欧班列对我们非常重要。”
“企业平均每周通过中欧班列运输20余个控温集装箱的货物。”莫莱纳尔斯说,中欧班列能同时满足企业开拓欧洲和亚洲市场的需求,为荷兰医药企业带来发展新机遇。
沿着中欧班列的行驶路线,新的物流、工业、商贸中心在亚欧大陆上不断涌现。
在德国杜伊斯堡港,中欧班列吸引了上百家物流企业落户,创造出2万多个就业机会;在哈萨克斯坦,建在粮食产区北哈州的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与中欧班列联动,进一步扩大了哈萨克斯坦农产品出口规模……
攻坚克难向着更美好的未来
正如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队穿越沙漠不可避免会遭遇“沙尘暴”,“钢铁驼队”的成长之路也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货运量剧增、境外物流环境多变,中欧班列也面临着考验:订舱开始紧张,沿线口岸压力增大……中欧班列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攻坚克难的魄力和韧劲。
中欧跨里海直达快运线路是其中的创新探索之一。最近,一列满载新能源汽车的中欧班列驶出成都国际铁路港。与传统中欧班列线路不同,这趟列车将在哈萨克斯坦阿克套港换装后,换乘轮渡穿过里海,然后经铁路、公路联运抵达格鲁吉亚第比利斯。
如今,更多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
多式联运短板加速补齐。沿线国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提升运输效率。今年以来跨里海中欧(亚)班列同比增长24倍,成为中欧班列新的增长点。
2024年5月25日,在新疆阿拉山口站宽准轨编组场,出入境中欧班列集结等待出发。(于晖 摄)
9月底,阿拉山口站新建综合查验场建成投用,阿拉山口站准轨、宽轨接运能力分别提升15%和30%。结合扩能改造工程,阿拉山口站完善运输组织方案,压缩非作业时间,充分释放运输潜力。
“从单一线路到‘畅通高效、多向延伸、海陆互联’的立体国际贸易运输网络,中欧班列让亚欧交通畅行无阻。”格鲁吉亚国家铁路公司总经理戴维·佩拉兹说。
产品供给正进一步丰富完善。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邮政物资、跨境电商、冷链等特色班列,构建起中欧班列多元化产品体系。同时,铁路等部门大力开展科研攻关,解决一系列重点产品运输难点:研发独立蓄热控温集装箱、破解新能源汽车和消费型锂电池铁路运输安全难题……
“10万列只是开端,未来中欧班列将越‘跑’越好。我们将加快拓展国际合作网络,积极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着力构建‘通道+枢纽+网络’运行格局,打造产运贸一体化发展模式,推动中欧班列安全、稳定、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李超说。
刊于《参考消息》2024年11月28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