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绿色发展,重庆这些区县做了啥?-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4 11/21 19:58:03
来源:新华网

推进绿色发展,重庆这些区县做了啥?

字体:

发布会现场。新华网发

  新华网重庆11月21日电(李海岚)在巴渝大地上,绿色发展正成为重庆各区县的生动实践。21日,在“建设美丽重庆 区县在行动”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长寿区、永川区、璧山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当地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经验与做法。

  长寿区:固绿色发展之基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长寿区位于重庆东部,是现代化渝东新城,也是重庆陆路交通枢纽和长江上游重要港口城市。近年来,长寿区锚定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目标,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建设。

  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长寿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专项规划,建成56万亩长江岸线生态廊道,治理河道43公里,新建堤防护岸65公里,完成174个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整治30座小水电站生态流量,严格执行“长江十年禁渔”政策。

长寿区桃花溪。新华网发

  在沿江环境风险防范方面,通过“关停并转”19家沿江化工企业,实现11个沿江码头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置装置全覆盖,建成全国领先的危化品船舶洗舱中心和专用船舶废弃物接收处置码头,健全长寿经开区应急防范管理体系。

  同时,长寿区实施“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划定170.8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划分25个环境管控单元,服务重大项目精准落地。争取中央资金2.1亿元,完成重点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和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大气污染物减排任务。

  当前,长寿区绿色产业持续壮大,实施重钢千万吨产能绿色智造升级等节能降碳技改项目32个,投用西南地区最大供氢中心,全区单位GDP能耗下降3.7%;建成天然气化工、钢铁冶金循环等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处置率达99.6%,全流程无废园区管理模式入选全国“无废园区”典型案例。

永川兴龙湖美景。新华网发

  永川区:紧随绿色发展旗帜 争当“无废城市”建设排头兵

  在推动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永川区以“无废城市”建设为抓手,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具体来看,聚焦工业板块,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9家,省级绿色园区1个、绿色工厂19家。完成35家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占比达到96.85%。全区1800余家产废企业纳入固废动态信息平台管理,综合利用量达82万余吨,利用率90.3%。

  聚焦农业板块,建成1个区级废弃农膜加工中心和村级回收点186个,农膜回收率达98.71%。带动5家企业实施秸秆综合回收利用,建设收储点12个,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57%。完成全区297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1.33%。

  聚焦生活板块,打造四类区级“无废快递网点”,辖区寄递企业电商类邮递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达98%,“瘦身胶带”封装比例达98%,利用寄递优惠、以物换物等活动吸引用户参与纸箱回收复用。

  聚焦建筑板块,建成1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场,处理能力约100万吨/年;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用于制造再生砖、透水砖等。

  聚焦危废板块,借助巴渝治废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危险废物监督管理,保障辖区内涉危废企业全覆盖。设立小微企业危险废物综合收集试点单位3家,全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单位9家,危险废物经营利用处置能力达22.07万吨/年。

璧山区美丽乡村。新华网发

  璧山区:探索治理农村污水新模式

  为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闭环管理,璧山区率先在重庆开展农村污水零直排村建设试点,创新提出“三分三全”治理思路,即:将农村污水通过“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分级监管”,以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监管”。

  璧山区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将环境保护深度融入《村民公约》,推行“积分制”“院落制”,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压实镇街责任,推行“建管运”一体化模式,确保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

  以七塘镇将军村、喜观村为试点,深入探索多元化污水处理模式,构建起“四位一体”管理体系,实现了市级指导、区级统筹、镇级监管、村级巡查以及第三方专业运维的高效联动,确保治理工作持续深入、长效稳定。

  在资源利用方面,根据将军村和喜观村实际情况,对污水进行科学的分类分质分级资源化利用,每年减少污水排放9.64万吨,农村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河塘沟渠重现清澈,鱼类等水生生物也开始回归,群众休闲也有了好去处。

重庆高新区大河沟水库。新华网发

  重庆高新区:首创土壤污染调查名录为企业节约成本

  重庆高新区在全国率先探索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改革,创新出台“十条措施”,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节约成本。

  在具体做法上,重庆高新区创新建立名录制度,精细实施分类管理。对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地块,建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分类管理名录,建立重点地块、一般地块、其他地块分类调查名录。

  同时,着力简化管理流程,精准开展修复治理。对污染情况清晰、关注污染物以风险筛选值作为修复目标值的地块,以及仅地下水关注污染物超标,但无饮用水功能、对人体健康也无影响的地块,不再开展风险评估。对污染情况清晰、关注污染物含量未超过相应规划用地类别管控值,且污染土壤方量小于1000方的地块不再编制修复方案和开展修复效果评估,只需针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自主修复合并编制一本报告即可,也不再纳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

  在实际工作中,土壤环境管理仍有部分环节要求不明确、责任不清晰,在优化精简工作流程的同时,需加强薄弱环节监管。重庆高新区将实际用途更新为“一住两公”用地的闲置厂房等存量资产用地纳入管理范围,明确土壤污染责任人和土地使用权人责任,以及修复施工安全管控、地质风险监管部门责任,切实筑牢土壤环境安全底线。

  改革实施以来,重庆高新区完成7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其中重点地块2个、一般地块2个、其他地块3个。相较改革前,一般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时间、报告编制时间、调查费用分别节约50%、40%、70%以上,其他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时间、调查表编制时间、调查费用分别节约60%、90%、80%以上。改革前地块调查费用需要近200万元,改革后只需不到40万元,为企业实实在在地节约了成本。

【纠错】 【责任编辑: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