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传统中医认为,秋冬季节阴生阳藏,是进补好的时节。不少人跟风贴秋膘,进食各类补品、营养品,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进补不得当非常容易伤脾胃。秋冬该如何正确进补?本期“健康真相知多少”邀请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主任医师邓玉霞分享冬季饮食小妙招。
秋冬进补 调理脾胃是关键
中医认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秋冬进补之前需要调理好脾胃,要重视脾胃功能,辨寒热、察虚实、分人群,遵循饮食规律循序渐进来补,比如:
辨寒热:寒性体质者可适当多食用苹果、葡萄,这两者平性偏温;热性体质者可适当多食用梨、萝卜,这两者有凉润之功。
察虚实:阳虚者多见腰膝冷痛,四肢不温,畏寒,小便频,大便溏,食补可选羊肉,鸽子、核桃、韭菜、海参、泥鳅等;阴虚者多见虚烦不眠,口咽干燥,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食补可选鸭肉、鳖、龟、藕、银耳、麦冬等。
分人群:比如女性宜喝滋补气血的汤,男性宜喝补肝益肾的汤,中老年人宜喝健脾养胃的汤,儿童宜喝富含蛋白质的汤。
脾胃的保健在于节饮食、调情志、少劳逸。有些人脾胃运化较差,舌苔厚腻,困倦乏力,胃口差,胸脘满闷,这种情况就暂时不宜服用膏方,否则不但不能吸收,还会加重脾胃的负担。
秋冬饮食 要注意温阳养阴
“进补也要根据冬季的季节特征,不能盲目。”邓玉霞解释,冬季天气寒冷、干燥,正对应着中医学所讲的“寒邪致病”“燥邪致病”。“寒邪致病”即寒邪容易在冬天侵犯人体,导致血管收缩进而引起人体气血运行不通畅;“燥邪致病”则是因冬季干燥易引起口干、咽燥,中医认为“秋冬养阴”也体现于此。因此,冬季饮食和进补应以温阳、养阴为主,温阳抵御寒冷,养阴应对干燥,进而调节人体气血,健康舒适地度过冬季。
牛肉、羊肉、鸡肉、韭菜、糯米、大枣等都偏属温性的食物;而山药、枸杞、黑芝麻等具有养阴的作用,能有效缓解口干、便秘等症状。这些温阳、养阴的食物都是平时十分常见的,方便制作。
除了多吃具有温阳、养阴的食物,冬季应该少吃或尽量不吃西瓜、柿子、苦瓜、生鱼片等伤脾胃,伤阳气的“寒性”食物,像冰激凌或冷饮更是不建议食用。此外,人们在进补的同时,也要注意不应偏食。邓玉霞解释,中医学讲“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全面而多样合理的饮食才能让身体更加健康。
邓玉霞,中共党员,主任医师。现任重庆中医药学院附属江津医院(江津区中医院)科创合作顾问、“重庆市江津区任应秋学术思想传承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中医文化科普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慢病管理分会常委,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内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人文与社会科学普及专家,重庆市首批院士专家科普讲师团专家,重庆市工伤与劳动能力级鉴定专家,江津区医学会副会长。重庆市优秀科普作家,重庆市优秀科普志愿者。出版科普作品3部,长篇小说1部,散文集1部,发表医学科普文章600余篇,发表医学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市级、区级临床科研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