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对于一个人而言,或许意味着皱纹和白发;而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则是岁月如歌、气象万千。1992-2023年这31年里,重庆日新月异,在现代化建设之路稳步向前。重庆人的奋斗和重庆城的发展,被浓缩为一幅漫长的画卷,在长篇接力小说《太空火锅城》里得到生动呈现。
“《太空火锅城》是历时31年,重庆老中青三代共计38位作家携手完成的一场文学接力,是以文学的形式对家乡、对现代化新重庆的一次致敬。”11月3日举行的“阅读面对面·重庆文学公开课”上,《太空火锅城》发起人、市新闻媒体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老作家许大立动情地说。
身为发起人,许大立深情追忆创作缘起。记者 赵欣 摄
开创先河,三代作家携手跨越31年的接力
重庆是享誉世界的“火锅之都”,大街小巷,火锅飘香,美名远扬。作为重庆美食名片、地域文化符号,火锅也为重庆作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太空火锅城》正是基于此而诞生,该书由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协和重庆文学院联合编撰,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讲述了重庆一群火锅从业者的苦辣酸甜,从时代洪流中重庆火锅行业的发展,折射出1992-2023年重庆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
“1992年,我和重庆晚报副刊部同仁突发奇想,能不能以重庆火锅为题材,搞一次长篇接力小说创作活动?我们说干就干。”忆及当年的创作初衷,77岁的许大立十分动容。由他发起,曾宪国、莫怀戚、罗学蓬、傅小渝、王群生、张世俊、王雨、刘彦、鄢光宗、王从学、黄济人等本土作家很快参与进来,在他们合力之下,初代《太空火锅城》就此诞生,在全国报刊媒体开创了长篇接力小说的先河。
1996年,许大立再次联手十余位本土作家,在1992版《太空火锅城》的故事基础上,进行了又一轮创作,同样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2023年,青年作家陈泰湧等14位作家接过了接力棒,再次续写前作。最终,这部跨越31年、由重庆本土老中青三代38位作家合力完成的长篇结集出版,与读者见面。
“创作节点分别选在1992年、1996年和2023年,这绝非偶然。”许大立表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改革开放注入新动力,各行业蓬勃发展,重庆火锅行业也风起云涌;1996年,重庆处在直辖筹备阶段,重庆经济持续进步,身处其中的我们感受颇深;2023年恰逢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5周年,重庆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把重点放在青年作家身上,他们是重庆文学发展进步的希望。“三个阶段三次接力,这是一次漫长的文学之旅,我们既要回望过去,也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
黄济人分享。记者 赵欣 摄
致敬时代,为城市和人民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太空火锅城》中,38位作家按照统一设定的主要人物和故事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不同时期重庆的市井百态和人民生活。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市民心态,也展现了重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气息。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性光辉,让读者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重温已经远去的情怀。
“《太空火锅城》这部作品,是重庆作家从内容到形式上对小说创作进行的探索。”作为1992年首批作者代表,市作协荣誉主席黄济人表示,放眼中国文坛,重庆毫无疑问是诗歌重镇,有一大批优秀诗人,但小说是短板,“尽管如此,我们重庆文学界始终怀着奋发进取之心前行,这部作品就是一个缩影,尤其是2023年这部分,大量青年作家参与进来完成使命,为城市和人民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这样的写作是文学的创新探索,对于编辑而言却是不小的挑战。“我一直没有和作者们见过面,老实说,这本书的编辑工作其实非常困难。”《太空火锅城》责编、中国言实出版社编辑部主任薛磊坦言,30多位作者每个人的写作风格、表达方式各不相同,统筹起来很有难度,但他也惊喜地发现,整部作品落地后并不违和,而且可以说是完美契合,人物更加饱满,原本可能单薄的情节也更丰富了。”在他看来,火锅是重庆文化标志和产业地标,以此为主题创作,地域特色浓郁,是非常好的尝试。
江波做分享。记者 赵欣 摄
《太空火锅城》的顺利问世,与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协的支持密不可分。面对新书,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协主席、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江波十分感慨,“本土老中青三代38位作家集结,完成跨越31年的接力,为我们这座城市和人民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我想我们要致敬这个伟大的时代,时代成就了重庆火锅产业的蓬勃发展,我们才有了这样一个题材,通过这个题材,去记录下伟大的时代。”
如何锻造超级 IP?张兵给出建议。记者 赵欣 摄
文脉赓续,锻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文学IP
当天的文学公开课上,包括许大立、黄济人、王雨等在内的作家代表都表示,期待《太空火锅城》这场已经持续了31年的文学接力能够代代传承,未来还会有更多作家加入,续写新重庆传奇。在市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重庆文学院院长张兵看来,除了重视文脉的赓续,还应该思考如何以《太空火锅城》为基础,锻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超级文学IP。
“火锅对于重庆而言不仅仅是一张城市名片,更是一个实实在在关系民生的大行业。很可惜,目前与火锅有关的小说、影视作品不多,具有广泛影响、让人口口相传的更少,这与火锅在重庆的地位以及在全国的影响力不相符。”张兵直言,重庆需要有一部能和《山城棒棒军》一样深受大众喜爱、又反映时代特点的反映重庆火锅的文化产品,而长篇小说《太空火锅城》,无疑极具改编潜力。
张兵分析,《太空火锅城》经过1992年、1996年到2023年的接力写作,故事中主要人物形象已经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其最大的优势是通过38位年龄差异极大、经历各异的当代作家,用31年的时间,从各个方面展开叙述,几乎是无死角地记录了各色人物的火锅人生,书写了重庆的人间烟火与城市记忆。这是某一位编剧或一个小团队无法达到了宽度和广度。火锅的背景与现实能够呼应,继续深化打造《太空火锅城》这个文化IP条件已经成熟。如果持续用力,可以将其打造为超级IP。”
“要想在影视上有所作为,还需要编辑团体根据现有线索进行整合,对情节进行提升。”作为一位在文学创作方面经验丰富并且深受市场欢迎的作家,张兵就如何锻造超级IP给出了建议,他认为,首先要为书中的火锅团队设置更加明显的困境,解决一个个困境将是人物更加出彩的关键;第二,要设置一个贯穿始终的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那就是人物如何“改变命运”,这也是改革开放以后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另外还需加强火锅团队对手的设定,对手强大,困难愈多,主要角色才更强大。
许大立等作家为读者签名留念。记者 赵欣 摄
张兵表示,超级文化IP往往可遇而不可求,遇到了便是机缘。“相信在现有基础上持续用力,深入挖掘,《太空火锅城》有望更进一步,成为‘渝字号’文学代表,为现代化新重庆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