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山下有座德国工厂 深耕重庆20年造全球顶级望远镜-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4 11/02 11:45:35
来源:重庆日报

缙云山下有座德国工厂 深耕重庆20年造全球顶级望远镜

字体:

  十月二十八日,北碚区重庆万才光学仪器公司工厂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生产。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在北碚缙云山脚下,有座不起眼的工厂。这家名为重庆万才光学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万才)的德国独资企业,生产全球顶级的望远镜、瞄具等,产品远销欧美,年销售额过亿元。10月28日,生产线上的工人们正有序忙碌,5000具望远镜和瞄具等待下线打包,然后搭上中欧班列发往欧洲。

  这家企业成立于2004年,已经扎根重庆20年,堪称德国制造基因与重庆工业血脉的完美结合。

  从客户变成投资方

  半个世纪前,提及光学仪器,重庆嘉陵华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光厂)可谓鼎鼎有名,珠江牌相机镜头就是由他们生产的。

  华光厂是三线企业,始建于1965年,主要研制生产瞄准镜、望远镜、激光测距仪。1990年,因三线建设调整搬迁,华光厂从华蓥山上搬到缙云山下。当时,他们的光学产品通过兵装集团进出口公司出海。1993年,一家德国企业慕名而来,希望在望远镜产品方面展开合作。

  这家德企有悠久历史,专门从事望远镜生产和销售。双方很快达成合作,华光厂负责生产制造,提供稳定货源,德企负责产品质量把控和海外销售渠道。1997年,合作产品开始在海外批量销售。

  到了2003年,因经营不善,债务包袱沉重,华光厂被纳入破产重组名单。基于之前良好的合作,加上看好重庆的产业基础,德企决定在重庆成立独资企业。2004年,重庆万才脱胎而生,注册资本30万欧元,全部由德方以现金出资。

  “建厂初期,30多人的团队90%以上来自华光厂,德方派驻了2名专业高管,还斥资50万元购买了ERP系统,这在当时的制造企业中都很少见。”重庆万才副总经理桑涛介绍。

  将德国“工匠精神”注入重庆生产线

  其实,望远镜的技术壁垒并不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严苛的品控和供应链体系的搭建。

  德资企业讲究精益求精。重庆万才刚成立时,要建立供货商网络,德国高管每拜访完一个供货商,都要拟定一份拜访报告用来存档。这份报告相当详细,不仅有各家供货商的优势、劣势,还包括万才和对方在哪些工序或零件上有合作的空间,未来的合作意向是加强深化还是渐行渐远等。如果下一次拜访同一家供货商,还要与上一份报告相互补充,形成呼应。

  很快,重庆万才就在光学领域形成了完整的配套链,包括光学零件、金工零件、橡胶零件、塑料零件在内,供货商达到三百多家。

  一具望远镜,大约由五十多个零部件组成,在零部件进厂和成品组装下线时,都要进行严格检测。两个零部件分别检测达标,组装后不合格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德方要求质检员对每个零部件进行检测后,还要将互相配合的两个零部件组合起来再次检测验证,这样能更好地保证生产进度,也能很大程度上为供货商减压。

  “每道工序做到位,产品质量自然就能保证,这是德方奉行的‘工匠精神’理念,整个团队都受益颇多。”桑涛说。

  买地建厂增资的“双向奔赴”

  起初,重庆万才在西南大学科技创新创业园租下了一层楼。不久,公司订单迎来爆发式增长,2004年销售额还只有600万元,2005年便增长到2000万元。

  现有厂房难以满足生产需求。2005年,北碚区政府积极协调,帮企业在缙云大道16号买下10亩地。2007年新厂房建成投用,产能得以拓展。“当时,外资企业买地建厂的还很少,北碚区政府特别是招商部门对我们的支持力度很大。”桑涛说。

  好的营商环境能让企业安心发展,德方又将公司注册资本增至147.5万欧元。北碚新城建设管委会专门修了一条进出厂区的道路,保证大货车能畅通无阻,解决了企业的“烦心事”。

  中欧班列的开通,给企业带来更大利好。2011年,首趟中欧班列从重庆出发,次年,重庆万才的货物就搭上了班列。原先货物从上海或深圳走海运,至少需要2个月才能抵达欧洲,搭上中欧班列后,最多3周就可以送到客户手上。

  目前,重庆万才已形成先进的生产工艺,产品品质在业内领先,市场售价高达3万多元,最高峰时年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桑涛预计,今年销售额将保持在1.2亿元左右。

【纠错】 【责任编辑: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