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丨重庆大学“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精神的坚守传承-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4 10/25 09:06:1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每日电讯丨重庆大学“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精神的坚守传承

字体:

  作者:本报记者赵宇飞 周思宇

  嘉陵江畔,歌乐山下,坐落着一所以“复兴民族,誓作前锋”为信念的高等学府。

  薪火相传,初心不改,这里的师生们始终高举“前锋”旗帜,投身于兴学强国的伟大征程中。

  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大。95年前,重庆大学在烽火中敲响行课铃,校歌中的“复兴民族兮,誓作前锋”,成为重大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他们生生不息、坚韧前行的永恒动力。

  “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精神延续至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鼓舞着一代代重大人秉持家国情怀,勇于攻坚克难、开放创新,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家国情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见到她,是在一张年代久远的黑白照片上:稚嫩的面庞、干练的短发、坚毅的眼神……

↑重庆大学1940级体育科学生侯子勤肖像照。重庆大学供图

  今年,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新确认两名女性抗日航空英烈,重庆大学1940级体育科学生侯子勤名列其中。她牺牲时年仅22岁。

  22岁的女生,花儿一样的年华,何以投笔从戎,慷慨赴死?

  凝望良久,眼眶湿润。

  时光回溯到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首都,遭到侵华日军数年的轰炸,远离中心城区的重庆大学校园也未能幸免。

  国难当头,重大学子皆以报考飞行员上前线为荣。据学校档案记录,仅1943年11月至1944年1月,重庆大学参军入伍的学生就多达126人。

  侯子勤和同学们,高唱着“复兴民族兮,誓作前锋”的壮歌,毅然投笔从戎,直至血洒长空。

  岁月流转,英雄辈出。

↑重庆大学原创话剧《重庆往事·红色恋人》剧照。重庆大学供图

  “我不是受人指使,而是自觉自愿加入共产党的!我心甘情愿为人民牺牲自己!”重庆大学原创话剧《重庆往事·红色恋人》中,学生演员饰演的红岩英烈刘国鋕在敌人严刑拷打之下,不屈不挠地斗争着。

  话剧展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重庆沙磁区学运特支书记、指导重庆大学学生运动的革命志士刘国鋕和重大学生曾紫霞,假扮恋人开展地下工作,在斗争生活中相知相恋。两人正是红色经典小说《红岩》中刘思扬和孙明霞的原型。

  不幸被捕后,刘国鋕和曾紫霞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后来,曾紫霞被营救出狱,刘国鋕在距离重庆解放仅三天的“11·27”大屠杀中英勇就义,与他一同牺牲在渣滓洞、白公馆的还有6名重大师生。

  家国情怀,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历久弥新。重庆大学将学校先烈们的事迹融入思政教育,不断激发师生“红心向党、立志报国”的责任担当。

  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是一份不断延伸的名单——

  董瑞祺,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研究生,偶然接触到参与“银龄教师”计划的学校退休教师梁平教授后,其远赴新疆支援当地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让她坚定了人生岔路口的职业选择。毕业后,她毅然奔赴3000多公里外的新疆塔里木大学,以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新角色,接力“银龄教育梦”。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2012级本科生黎江,毕业后自愿到西藏昌都工作至今。重庆大学供图

  黎江,艺术学院2012级本科生,毕业后自愿到西藏昌都工作至今,已扎根雪域高原八年。作为所在乡镇精准扶贫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他立志改变农牧区面貌,冲锋在脱贫攻坚一线,推动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1300余人全部提前脱贫摘帽,还带头发展砂石厂、农贸市场等产业项目,带动全镇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张宝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983级本科生,毕业后潜心研究混凝土20余年,担任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厂试验主任期间,她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团队为大桥预制沉管设计出高抗裂混凝土,让海底隧道“滴水不漏”,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海底奇迹”。

  ……

  近年来,重庆大学每年有超过五成毕业生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已有400余名学子携笔从戎,在乡村振兴、国防建设、国家基建一线奉献青春,让前锋之光闪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攻坚克难:逆势而上创造多项“第一”

↑位于重庆大学校园内的大轰炸纪念碑。重庆大学供图

  行走在重庆大学校园中,工学院大楼外,一座残缺的“大轰炸纪念碑”引人驻足。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学校园遭到侵华日军轰炸,工学院大楼被炸弹击中。75周年校庆时,重大学子用废墟中破碎的砖石建成这座纪念碑,并将纪念碑设计成残缺的模样,寓意“勿忘国耻”。

  愈挫愈勇,愈炸愈强。

  在纷飞的战火中,重庆大学并未中断办学,还不顾自身困窘,为内迁至重庆的学校提供土地、建设校舍。以“复兴民族,誓作前锋”为信念的重大,将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基因深深镌刻在骨子里。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重庆大学都曾创造多项“第一”。

  上世纪30年代,在国力贫弱之时,我国无线电研究的创始人、曾任重庆大学工学院院长的冯简,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行建设的第一座短波电台。抗日战争期间,发挥着“民族喉舌”和“国际反法西斯大讲坛”作用,抗战胜利的消息也正是通过这座电台传遍全国。

  斗转星移,精神不朽。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国外封锁禁运,塑料制品奇缺。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材料科学家徐僖在重庆大学任教期间,运用自己设计的设备工艺流程,研制出我国化工史上第一批棓酸塑料。

  此后,徐僖受命主持建设重庆棓酸塑料厂。1953年5月,重庆棓酸塑料厂正式投产,成为我国首个自主设计、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原料的塑料工厂,结束了我国塑料生产完全靠进口的历史。

  我国第一台可供实用的伽马射线工业CT机的诞生,是重大师生迎难而上的又一生动例证。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航空航天和国防部门对工业CT这一先进无损检测设备的需求日益迫切,但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ICT)技术领域处于垄断地位。1989年8月,在原国家科委的直接支持下,重庆大学与四川绵阳市政府、西南自动化所等单位组建成立“西南ICT研究开发中心”,开始研制我国的ICT。

  经过1000多个日夜奋战,我国第一台实用工业CT样机终于研制成功,并立即应用于实际检测,解决了长期难以破解的无损检测难题,为我国重要产业部门产品的无损检测和质量保证,提供了全新的先进技术手段。

  不止于此,更多的“第一”成为重庆大学攻坚克难的鲜明注脚——国内第一个生物力学研究室、国内第一个模拟自然环境条件的多功能人工气候室、世界第一个能源装备安全防御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人类第一次月面生物生长培育实验……

  如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重庆大学正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助力国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王宇航团队研发出全球首台165米级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格构式风电塔架,具有受力效率高、易安装、成本低等优势,打破国外在风电机组高塔结构领域的垄断,获第48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潘复生团队。重庆大学供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潘复生,带领团队在轻量化节能产品、高塑性镁合金、镁电池、镁储氢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让镁材料走进千家万户,造福国计民生。

  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陈兵奎团队,历时八年自主研发的“对构齿轮传动”装置,具有承重能力更强、更耐用、效率更高的优势,已应用于问天和梦天实验舱大型对日定向装置,并将推广到汽车、机械制造等行业中。

  ……

  无论处于什么时代,无论面临什么困难,一代代重大人的目标都是努力攻坚克难,为国家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开放创新:登高涉远拓展新空间

  地处西南内陆腹地的重庆大学,既不沿边,也不沿海,开放创新却是它典型的精神基因。

  今年4月,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期间,考察了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的中德合作研究成果。“这是一款可对水污染物进行监测的芯片,他认为我们和德国方面的合作很有成效,对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很有意义。”重庆大学光电学院教授陈李说。

  在重庆大学校史馆,建校初期的师资力量展示中,一个外国教师的照片格外显眼。

  当时,学校为保证教学质量,广揽知名学者担任教员,聘请了加拿大学者文幼章教授任英文课程主讲,成为国际化教育探索的开端。

  登高涉远,至广至大。

↑重庆大学-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学院学子在辛辛那提大学参加毕业典礼。重庆大学供图

  近年来,重庆大学立足重庆、放眼全球,在国际教育、科技合作方面不断迈出新步伐。2013年,重庆大学-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学院成立,采用校内学习,校外实习、科研训练交替进行的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途径。

  “经过10多年探索,我们探索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国际化办学道路。”院长张志清说,学院约85%的毕业生赴全球名校深造,其中超过50%在QS排名前50的高校攻读研究生,就业的学生工程能力得到行业高度认可。

  重庆大学已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现拥有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各类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近20个。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重庆大学深度融入教育对外开放大局,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2023年11月,重庆大学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大学科技合作联盟,联合联盟成员高校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技术交流等多领域启动了一系列实质性合作。截至目前,联盟成员单位覆盖11个国家的15所高校,持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互利共赢。

  逐梦翱翔,向远图强。

  近年来,重庆大学取得多项具有国际辨识度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材料科学、化学2个学科稳居ESI全球前千分之一,1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百分之一……

  开放,不只是“拥抱”世界,还包括与企业“同行”,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

  2021年,重庆大学启动实施“头部企业”工程。截至目前已与国家电网、中国建筑集团、国家能源集团等29家“头部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人才科技教育融合平台,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合作,共同组织开展关键领域协同攻关。目前,29家企业合作经费超10亿元,上千名研究生投身于火热的科学研究一线。

  在此基础上,学校探索出科技成果双向转化新路子,吸引创新活力比较强的企业“走进来”,同时推动成果变成产品“走出去”,并在一定阶段把知识“返回来”。为学生提供前沿技术和市场信息,形成成果双向转化,推动人才快速成长,源源不断走向创新型企业。

  “企业出题、高校答题”,让学生在研究真问题中得到真成长。面向未来,重庆大学将着眼产业实际,持续推进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范式和新体系改革。

  有一个答案留给未来书写

  秋雨初歇,漫步重庆大学校园,树木青翠,丹桂飘香,一栋栋古朴的建筑掩映其间。

  “重庆大学自建校以来,‘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一直未变。”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王树新说,作为这所学校的“精神图腾”,“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精神也延续至今,深深根植于每一个重大人的内心深处。

  当前,新的“答卷”摆在重庆大学面前——学校下一步该如何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应作出怎样的贡献?

  这张“时代答卷”,重庆大学正以实干作答。

↑重庆大学入选首批10所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图为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开学典礼。重庆大学供图

  重庆大学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以创新求突破,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和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学校正推动实施基础研究、前沿交叉、新兴增长、顶尖工程、高端智库、校企合作、成果转化、教育教学八项重点工程,牵引打造和形成更多具有辨识度的顶尖成果,着力增强世界影响力、国家贡献度、区域引领力。

  “今年是重庆大学建校95周年,我们的目标是2029年建校100周年之前,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王树新说。

  在迈向“百年新重大”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的重大精神,必将为学校提供源源不断的奋进力量,激励全校师生员工答好“强国建设,重大何为”的时代命题。

  答案,就在不远的未来。

  期待的种子,已然播下。

【纠错】 【责任编辑: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