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在重庆的生动实践-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4 10/18 08:40:03
来源:重庆日报

协商民主在重庆的生动实践

字体:

  1月20日,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开幕。图为市政协委员住地,小组讨论审议市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报告时,市政协委员举手踊跃发言。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政协委员参加视察调研活动。(市政协供图)

武隆区沧沟乡沧沟村沙台铺三治合院,一场“渝事好商量”基层协商活动在进行中。(市政协供图)

  82岁的刘玉华有一个非常宝贵的书柜。

  柜中重重叠叠摆放着大包小包的资料,这些是她在市政协工作时参与起草的一些重要文件、作为主研或主笔写的调研报告,以及优秀提案的获奖证书等等。

  东西虽多,但刘玉华总能快捷而准确地找到每一份资料,甚至能从几十页文件里迅速定位想要查找的内容。

  拿着一叠“五彩斑斓”的研究报告草稿,刘玉华很感慨:“这是我的宝贝,里面的每个字、每句话都印证着我对‘市政协委员’这个身份的珍惜。”

  红色、蓝色、黑色……泛黄的稿笺纸上,到处都是刘玉华划了又划、改了又改的痕迹,这些改动还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符号标注出来,可见当时的“慎之又慎”。

  当政协委员那些年,刘玉华深感政协委员不仅是国家政策的建言者,更是连接政府与民众的桥梁,每一份提案建议、每一次大会发言、每一次协商讨论,都承载着强烈的责任与担当。

  “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2019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上首次就加强委员队伍建设作出十八字重要指示,字字重如千钧、句句内涵深刻。

  今年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75年前,迎着新中国的曙光,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各方开启了人民政协伟大事业。75年后的今天,人民政协致力于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这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政协委员的传承和开拓。

  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记者对话刘玉华、罗挺和杨知方三位市政协委员,畅谈协商民主,探究背后故事。故事里有“画好最大同心圆”的传承和接力,有对“不负人民”的全新理解,更饱含了老委员对新委员的深情嘱托。

  这些提案建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直辖大调研”,及时为决策层提供参考意见

  作为一名任期长达三届的老委员,刘玉华最值得骄傲的协商经历,是在重庆直辖前后那几年参与的“关于新重庆建设相关问题”的大调研。

  1996年7月至1997年4月是重庆直辖前的一段特殊岁月。那时,按照中央的安排,重庆市承担代管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的任务。

  “这期间,市政协把协助市委、市政府做好代管万涪黔和直辖筹备工作作为重点,并由市政协与重庆大学联合组成了新重庆发展战略专家研究组。”作为政协委员,刘玉华成为专家研究组的一员。

  专家研究组成立后,围绕相关课题集中精力开展了调研。

  整个调研持续两个多月,专家研究组形成了13份研究报告。其中,总体性、全局性研究成果4篇,专项性研究成果9篇。

  刘玉华说,这些报告全都作为领导内部参阅材料,分期分批分类送到了重庆直辖筹备组和市政府发展战略研究领导小组成员手中。“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尽可能为决策层提供及时有效的参考意见。”

  直辖后,她又参加了市政协组织的“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工作”大调研。

  刘玉华说:“我们在巫山、奉节、云阳等地调研库区移民工作相关问题,既要听区县汇报,更重视直接到搬迁企业中、到‘后靠’新建的梯地上、到移民家中看最真实的情况,听最真实的意见。”

  彼时,中央对移民有一个安置政策叫“就近后靠”。调研组来到库区某处安置点查看时,发现有一些地方向后靠,房子可以建,但土地却因为比较贫瘠,种不出粮食来。

  一个细节让刘玉华至今记忆犹新——“从远处看,地里长的毛豆荚绿油油的,但凑近看豆荚里都是空的,长不出豆子。”

  随着调研的深入,调研组逐渐发现,这是共性问题。没有肥沃的土地,农民如何生存?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调研组及时撰写了建议案,提出“异地安置”“邻近省市安置”等切实可行的建议。

  后来,在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明确:为保障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库区的生态环境,不得强求就近后靠安置,严禁开垦倾斜度25度以上坡地。

  “传统产业转型”调研历时4年多,推动系列务实政策出台

  “实施以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对我市传统产业改造意义重大。如何引导和帮助传统产业加快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任重道远,时不我待。”

  2018年1月,罗挺代表民进重庆市委会在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作大会发言,题目是《加快我市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贵在精准、重在配套》。这也是罗挺作为市政协委员的首次“亮相”。

  短短10分钟的发言背后,是长达4年多的调研。

  “早在2013年,民进市委会就注意到重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企业面临的‘智改数转’困难。”罗挺介绍,为此,民进市委会组织了一支包含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的调研组,奔赴宁波、青岛、上海等地考察学习。

  “上海的徐汇区有全上海首个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在这里,我们亲眼见证了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景象。”罗挺回忆,调研组走进一家智能建筑工厂,第一时间就被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化管理系统“震”住了——

  一台台机器人精准地抓取材料,切割、焊接,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旁的管理系统上,各项生产数据实时更新,确保工厂的高效运转。

  “这种智能化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大大降低了成本。”当时一位委员就感慨地说,“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先进经验,推动重庆的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

  4年多时间里,随着行业发展趋势的变化,调研的着力点会及时进行调整。其间,一批关于重庆传统产业转型的阶段性成果接连发布,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2016年,民进市委会提交调研报告《多措并举推进重庆“智能制造”发展》;

  2017年,民进市委会提交集体提案《关于加快我市“智能制造”发展的建议》。

  还有一些配套建议,如《关于切实推进我市“两化融合贯标”的建议》《关于完善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的建议》《关于加快农机装备智能化建设的建议》《关于我市发展智能无人系统集群产业链的建议》《以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等。

  2018年是重庆工业转型的关键一年。在全市两会上,罗挺又代表民进市委会,提交了一份“高含金量”的发言材料。

  “高含金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报告清晰地指出了我市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中精准不够、配套不够的问题,其中包括对不同行业、类型、规模的企业智能化改造的痛点难点亟需精准把握、管理服务的制度机制相对滞后、竞争环境仍待改善等。

  其次,针对这些痛点堵点,报告提出了7条具体建议。如把企业产品、设计、管理数字化等非硬件投入所带来的效益纳入智能化改造评价标准;加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国家标准的推广力度;加强对相关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的保护力度等。

  发言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建议也陆续转化为一件件务实的政策举措。

  作为主管部门的市经济信息委在给民进市委会的复函中表示,民进市委会为我市智能制造下一步发展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将在智能制造实施过程中,认真吸纳这些建议。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能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这是最值得自豪的事。”罗挺说。

  发挥专长,年轻委员积极参与调研反映企业诉求

  2021年才成为市政协委员的“90后”杨知方,第一次参加的比较大型的政协活动,是2023年暑假那一场“关于重庆降低工商业电价”的调研。

  这次调研有一个特殊背景——2022年,重庆市遭遇罕见连晴高温天气,这波热浪不仅让市民饱受煎熬,更让工业生产用电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局面。

  这次极端高温天气对重庆工业生产用电造成的影响,引人深思。2023年市发改委组织政协委员参与调研,走访渝北、璧山等地的工业园区,与企业代表、电网公司进行座谈,寻求可行的解决办法。

  在渝北一家机械制造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正在紧张作业。然而,交谈中公司负责人却眉头紧锁,再三向杨知方诉说企业的困境:“由于工业用电价格不断攀升,产品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有时候为了保障生产,我们不得不咬紧牙关,承担高昂的电费。”

  调研组随后走访了园区内其他多家企业,获悉工业用电成本高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调研中,委员们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企业的用电需求和困难,还走进企业的配电房,实地察看用电设备和用电情况。

  通过深入实践、参与调研、倾听民声,杨知方深刻感受到保障电力供应、降低用电成本的急迫性与重要性,也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使命光荣。

  他发挥自己主攻研究“电力市场”的专业优势,撰写了一篇“关于降低工商业电价”的社情民意。该社情民意被市政协采纳,提交给了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

  履职尽责担当,从关心民生事开始

  她的首个提案,关注了一件“身边小事”

  刘玉华的首个提案,关注的是一件“身边的小事”。

  “那是在1984年至1987年期间,我任北碚区第七届政协委员后第一次提交的提案。”近40年后,刘玉华对很多细节记忆犹新。

  那时她上班途中要经过一条老街,老街长百余米,是许多上班族和学生日常通勤必经之地。上下班高峰期,整条路上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小贩的叫卖声、行人的谈笑声、车辆的喇叭声交织在一起。

  然而充满活力的街景背后却存在安全隐患:道路两侧是不算高却削直的岚垭口,风化的碎石在风雨侵蚀下格外脆弱。

  通过一段时间观察,刘玉华发现,由于缺乏有效的植被覆盖,每当雨季来临或是大风出现,山坡上不时会落下碎石,威胁着来往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刘玉华记得,有一次正值深秋,她像往常一样步行在这条路上,突然一块不小的石头从山坡上滚落,径直砸在了前方路面上,溅起的碎石差点伤及行人。

  从此以后,每当经过这里,刘玉华心中总会不由自主地涌起一股不安与担忧。为此,她决定提交一份提案,建议“解决岚垭口落石,保障行人安全”。提案得到有关方面的采纳,经过整改,“落石危机”得以解除。

  “我为啥把这个事记得这么清楚?因为我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参政议政就要从关心身边的民生事开始。”刘玉华说,从那时候起,这个理念一直扎根在她心中,从未改变过。

  持续10年关注,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罗挺花了10年时间跟进的一个提案,也与民生事有关。

  民进会员有很大部分来自教育界。为充分发挥教育领域会员众多的独特优势,民进界别的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方向许多时候都是围绕教育主题。

  10多年前,民进重庆市委会已关注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问题,并较早提出了“集团化办学”的系列建议。

  “关注这个话题并非偶然。”罗挺说,当时社会上开始流行“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句话;如何减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差异,从而让更多孩子享有优质教育,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

  那时,“集团化办学”在重庆还是个新事物,许多人不理解、不看好。罗挺深知,教育是涉及家家户户的民生大事,作为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在参政议政履职中就应该关注热点、敢碰难题。

  于是,罗挺带领民进界别部分委员开启了长达10年的系列调查研究。

  10年里,罗挺去过北京、广州等教育事业较为发达的大城市,也去过城口、秀山等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小山村;走访对象范围,从教育部门负责人扩大到学校管理者、优秀教师,再到学生家长以及学生本人;调研的重点,从“优质均衡理念”到“更加规范办学”,再到“更高质量发展”。

  “大城市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学科知识的同时,还有机会参与科学实验、艺术创作、外语交流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互联网、多媒体、智能教学设备,这些在乡村孩子眼中遥不可及的教学工具,在他们学习生活中却是习以为常。”调研中的所见所闻,让罗挺实实在在看到了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

  这10年,民进市委会屡屡为我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鼓与呼,先后提交了《组建现代化集团式学校解决择校问题的建议》《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的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市学区制、学校联盟发展的建议》等等。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市教委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展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并定期召开经验交流现场会,为区县提供可借鉴经验和可复制样本。

  各区县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筹下,制定集团化办学改革发展规划,提供制度保障,对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进行部署,形成了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十年磨一剑”,是参政议政的常态。如今,集团化办学在重庆已经“遍地开花”,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同上一堂课”变为了现实,大山深处的孩子也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了。

  倾听各方呼声,真正反映群众意见和建议

  虽然当委员的时间不长,杨知方在参加了各种调研活动后也深刻体会到,参政议政的触角必须延伸到人民群众中间,不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平时,杨知方非常注意收集师生的声音,并把这些声音带上协商平台。去年他的一篇社情民意就源于学生对学位论文的“吐槽”。

  杨知方介绍,现在的研究生教育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指出,专业学位论文应当强化应用导向,可采用多样化论文形式。

  然而杨知方了解到,众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撰写论文时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以一名来自电网企业的专业学位硕士生为例,作为在职研究生,他希望就‘电力市场组织模式’这一选题展开研究,深入市场一线,收集真实的市场组织情况并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的论文既能体现专业素养,又能展示实践能力。然而这位同学也担心,这一‘另类’的论文形式无法通过论文评审的严格把关。”

  杨知方说,学生之所以有类似顾虑,主要是因为现在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多样化呈现形式的撰写标准尚未形成,论文评审也没能全面落实应用导向的评价机制,这些直接导致当前专业学位论文难以体现产教融合特征。

  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后,杨知方与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工商大学校长温涛联合撰写了《关于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及评审机制的建议》,呼吁尽快完善专业学位论文多样化呈现形式撰写标准,分专业类型构建学位论文“案例库”,提高产业应用效果在专业学位论文评价中的重要性。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政协委员,就必须留意身边人、身边事,必须倾听来自身边的需求和呼声,确保自己的提案和建议能够真正反映群众的意见。同时,还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资源,深入研究问题的根源,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杨知方说。

  凝聚奋进力量,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凝聚共识,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凝聚共识,关键在“凝聚”、目的在“共识”。在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这方面,政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这个“不可替代的作用”,刘玉华感触很深。

  “我当委员的时候,市政协会议室经常‘爆满’,坐满了来自各行各业的政协委员。他们有的是企业家,有的是学者,还有的来自基层一线。每次会议,气氛总是热烈而庄重。”刘玉华回忆起往事——

  那是在一次关于城市规划的会议上,委员们围绕如何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展开了激烈讨论。一位来自建筑行业的委员,手持精心准备的图纸,详细阐述了他的设计理念,话语中充满了对城市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另一位来自社区的委员认为,城市规划应该更加关注民生,确保每个居民都能享受到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公共设施和优美的居住环境。她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在随后的讨论中,委员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从经济角度考虑,有的从社会角度入手,有的从生态角度发问,还有的从文化层面建言。

  经过数小时讨论,委员们逐渐达成了共识。这份共识,凝聚了委员们的智慧和力量,也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刘玉华感慨道,如今,虽然政协委员履职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那种凝聚共识的精神传承下来了。政协委员们通过更加多元化的渠道和方式,继续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渝事好商量”丰富协商民主实现形式

  2023年2月,市政协联络委组织了一个调研组赴浙江省、江苏省考察学习,为重庆市政协建设“委员会客厅”“委员工作室”取经。罗挺是参与者之一。类似的活动,罗挺经常参加。

  近年来,重庆政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将“四下基层”、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谈心交心、“渝事好商量”协商活动、委员工作室、委员读书活动、视察考察等一系列工作融入协商议政之中,扎实做好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

  “我参加了几次‘渝事好商量’活动,发现很有意义。”罗挺说,去年,在一次主题为“老旧社区改造”的协商活动中,随着话题的展开,委员们纷纷打开了话匣子。

  有的委员建议加强政府引导,加大资金投入;有的委员提出引入社会资本,实现共赢;还有的委员则关注居民参与,强调改造方案要听取居民意见。

  讨论间隙,一位政协委员还分享了自己在社区调研中听到的感人故事——一位老年社区居民遭遇房屋漏水问题,多年未能得到解决,生活十分不便。在“渝事好商量”推动下,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帮老人解决了这一难题。

  这个故事让在场的委员们深受触动,更加清楚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经过数小时的深入讨论,委员们逐渐达成共识——要搭建起桥梁,加强政府、社会、居民三方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推动老旧社区改造顺利进行。

  罗挺有同样的切身体会。他认为“渝事好商量”这个活动在顶层设计上构建“能商量”机制,在议题选择上突出“应商量”标准,在协商场地上坚持“便商量”原则,在参与范围上体现“广商量”特色,在协商过程中落实“会商量”要求,在结果转化上彰显“真商量”成效,丰富了协商民主实现形式,厚植了协商民主文化氛围。

  “数”聚共识为政协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刚成为一名政协委员时,杨知方对于如何履职完全摸不着头脑,几经摸索,他找到了“重庆政协”官方网站作为自己的“老师”。

  “网站内容一应俱全,有专委会工作、提案工作、委员名录等30多个具体板块,想了解哪个就点哪个。”那段时间,只要有空杨知方就点开官方网站,获取政协工作的一手信息。

  这些年来,重庆市政协十分重视数字化建设,持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委员履职渠道,提升政协工作效能。其中,线上平台集成了社情民意反映、委员履职评价、学习资料共享等功能,为政协委员提供了一个高效、便捷的交流平台。

  在杨知方看来,这些线上平台不仅用于发布政策信息、会议通知等,还成为委员们交流思想、建言献策的重要渠道。

  他举例说,重庆政协网开设了“走进委员”栏目,鼓励委员们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分享自己的履职经历和心得体会。同时,定期举办线上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和各界代表就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拓宽了参与范围,提高了互动效率,让委员们能够跨越地域限制进行深入交流,形成更加广泛的共识。

  “年轻委员对数字化的掌握和运用往往更为得心应手,我们要发挥好年轻人的优势,敢于尝试新方法、新思路,为政协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推动政协工作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杨知方说。

  重庆还有许多像杨知方这样的年轻委员。

  他们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创新的思维,积极运用数字化工具拓宽履职渠道,深入调研民情民意,精准建言献策,展现新时代政协委员的责任与担当。

【纠错】 【责任编辑: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