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示范绿色发展-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4 10/08 17:43:14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重庆示范绿色发展

字体: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重庆肩负着“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职责使命。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周凯 编辑高雪梅

重庆,穿城而过的长江在夕阳下波光粼粼、五彩斑斓

  长江、嘉陵江在朝天门交汇,四座山脉纵贯全城,构成重庆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独特城市景观。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重庆肩负着“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职责使命。

  近年来,重庆担起“上游责任”,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力实施长江生态保护修复,促进人城山水和谐共生,深挖绿色转型发展潜能。据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芹介绍,2024年上半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8.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63天,同比增加6天,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2023年重庆市生态质量指数为66.8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21。

  建好山水之城,打造美丽之地,巴渝大地正奋力交出一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答卷。

  从“九治”到“久安”

  四川美术学院退休教师张老师经常到家附近的花溪河写生,他的画笔见证了这条城市河流的生态蜕变。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前些年,这条河的两岸都是小作坊、小工厂,河水脏臭、河道杂乱。现在污染企业没了,修建了滨河公园,优美的环境让我有了写生的好地方。”

  花溪河位于重庆市中心城区巴南区,全长63.6公里,是长江一级支流。巴南区50%的常住人口、60%的GDP来自花溪河流域范围。由于城镇化快速推进、环保设施不配套等原因,多年来工业、生活污水直排河流,花溪河一度成了鱼虾绝迹的黑臭水体,被相关部门挂牌督办。

  据巴南区生态环境局局长蒋渝介绍,通过修建污水处理厂、调水增加生态流量、加强多部门综合执法等举措,花溪河于2019年消除了劣V类水质,摘掉了“黑臭水体”的帽子。2020年,巴南区又启动花溪河“清水绿岸”治理提升项目,投资约35亿元,着力将花溪河打造成鱼翔浅底的清澈河流和开放共享的绿色长廊。目前,巴南区已完善花溪河流域地下管网140余公里,建成水质净化站4座、再生水厂2座。据监测,花溪河上游水质达到Ⅱ—Ⅲ类,下游水质稳定在Ⅳ类。

  改善生态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重庆一体化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九治”治理体系,坚决打好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攻坚战。

  位于重庆中心城区东部的长寿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综合性化工基地。在长寿区应急指挥中心的高清监控大屏幕上,可随时查看重点企业环保设施运行和排污情况。长寿经开区生态环境局局长陈波表示,长寿区已累计投入超过100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地面可视化管网等设施,“装置级、工厂级、片区级、经开区级、河流级”五级风险防范体系可有效保障极端事故状态下化工污水不流入长江。

  长寿区由于过去产业结构偏重工业、产品以基础化工原料为主,给长江生态保护带来较大压力。近年来,长寿区以长江大保护促进产业大转型,关闭、搬迁18家沿江化工企业,同时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高地”目标,以化工原料为基础,向风险低、效益好的合成材料、硅基材料、功能性膜材料延伸产业链。目前,长江干流长寿段水质稳定在Ⅱ类,长寿2023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577.9亿元、同比增长6.2%。

  强化“上游意识”、扛起“上游责任”、展现“上游担当”,一系列生态治理“组合拳”在巴渝大地上展开: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出台20条措施严格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管,推动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4012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94%;推进夏秋季“治气”攻坚、移动源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累计实施企业废气治理577家;制定“无废指数”指标体系,建成“无废城市细胞”1600余个;推动134个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全部开工;在全国率先印发“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调整方案,分类划定818个环境管控单元……

  修复生态“伤疤”

  如翡翠般碧绿的水体,四周高耸的岩壁,10余座天然湖泊像珍珠一般镶嵌在群山峻岭之中……有着“重庆小九寨”之称的渝北区铜锣山矿山公园,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探秘。

  这里曾是重庆市最大的石灰岩矿区,2016年以前,该矿区还是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坑群。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的理念指引下,当地通过消除安全隐患、植绿覆土、保护坑中水体等生态修复工程,实现了变废为宝。自2021年6月开园迎客以来,铜锣山矿山公园已累计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

  近年来,重庆坚持从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统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及流域上下游,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分类施策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巴山渝水间,生态“伤疤”正逐步愈合。

  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脚下,在生态搬迁安置点“缙云山居”,一栋栋巴渝特色小楼错落有致,周围草木葱翠。村民黄丽维新家里的照片墙,见证了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称“缙云山保护区”)生态与村民生活的变迁。

  “你看,我们以前在山上住的是土坯房,又黑又潮。生活很不方便,从家到主干道,要走大概20分钟的土路,很多村民私搭乱建。没想到才几年时间,缙云山的违建拆了,生态美了,我们这些村民从山上搬进漂亮的小楼,一家人心情别提有多舒畅!”黄丽维指着墙上老房子的照片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嘉陵江畔的缙云山保护区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生态系统保持最完好的区域之一,有“植物物种基因库”的美誉。但因紧邻城区、多头管理、发展受限等影响,缙云山保护区内的村民曾一度“靠山吃山”,农家乐无序粗放发展,私搭乱建、违规经营不断“蚕食”林地。

  2018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开展缙云山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一方面拆除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实施生态修复项目28项,栽种植物77.4万株(棵),覆土复耕复绿48.15万平方米;一方面在全国率先探索生态搬迁,在保护区外围发展生态康养产业,实现了“保生态”与“保民生”的双赢。

  实施长江两岸国土绿化工程,治理三峡库区消落带,提前完成2018年申报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工程试点……通过系统保护修复,巴山更青、渝水更绿,重庆加快实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重塑山城江城风貌

  因水而兴、依山而建的重庆,沿长江、嘉陵江组团式发展,得天独厚的“两江四岸”是重庆最具显示度和标志性的城市区域。重庆市立足山水禀赋,着力治理提升长江、嘉陵江“两江四岸”风貌,使“山、水、城、桥、灯、岸”相互辉映的景观成为城市名片,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

  2023年5月,重庆长江葛老溪段治理提升项目完工并向社会开放,距离此处不远的大渡口区大滨路片区居民,从此拥有了一座风景优美、可休闲游玩的滨江公园。

  “虽然在家就能望见长江,但过去这处江岸是一片荒滩,想到江边看看但没路下去。公园修好后,不但环境美,还亲江近水。一到傍晚,来休闲的市民特别多,我经常带着孩子来公园草坪上露营。”居民黄秋丽说。

  “长江葛老溪段岸线长3.3公里,一度生态脆弱、通达性差、产业落后。江滩植被杂乱,江边是水泥护岸挡墙,岸上又有码头和木材堆场。”葛老溪段治理提升项目设计师周镇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通过拆除挡墙和码头、修复江岸生态、植入音乐元素等举措,经过1年半的整治建设,这里变成了一个集运动健身、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滨江生态空间。

  曾经,码头工厂沿江密布、高楼道路挤占江岸、滨江滩涂杂乱无序等问题,一度困扰着重庆这座山水之城。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系统重塑山城江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风貌,重庆市梳理“两江四岸”生态环境、公共空间、历史人文、城市风貌等领域情况,开展设计方案国际征集和市民“金点子”创意征集,制定“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实施方案以及跨江桥梁、嘉陵滨江生态长廊等专项提升方案。

  位于渝中区长江畔、1997年重庆直辖时建成的珊瑚公园,承载着许多市民的记忆。随着时间推移,公园设施陈旧、滨江不见江、缺少亲水步道,来玩的市民越来越少。

2024年3月30日,人们在重庆市珊瑚公园参加重庆市妇联承办的“渝悦春天 渝好欢跑”中外妇女交流活动(唐奕/摄)

  得益于“两江四岸”风貌治理提升,渝中区政府拆除公园围墙,突出“重庆直辖、新城变迁”文化主题,打造2万平方米“市民大草坪”,铺设健身环道串联公园和江岸。2022年底,这座老公园以全新面貌开放后,便成为市民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优化调整“两江四岸”影响城市天际线、山脊线的建设项目,治理两江河道乱搭乱建、乱倒乱堆等行为,取缔餐饮船舶138艘……在减量、疏密、留白等一系列治理“组合拳”下,重庆“两江四岸”正呈现出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美丽画卷。

  目前,重庆中心城区“两江四岸”109公里岸线已累计启动治理提升项目26个,雅巴洞湿地公园、盘溪河入江口湿地公园等14个节点公共空间建成开放,弹子石-龙门浩山水城市会客厅、长江文化艺术湾区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两江四岸”正成为山清水秀生态带、便捷共享游憩带、人文荟萃风貌带、立体城市景观带。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走进长江南岸的巴南区重庆国际生物城,清澈的小湖周边是一栋栋现代化的企业楼宇。短短几年间,这里就聚集了数十家生物医药企业,拥有长效胰岛素、抗体注射液等多个拳头医药产品,成为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的园区。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西部地区必须扬长避短,发挥良好生态和较低的用地、人力等要素成本及日益成熟的制造业优势,承接中、东部地区乃至国外产业转移,吸引高新企业的生产基地入驻。”重庆国际生物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锐说。

  近年来,重庆全面加快产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聚焦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环境友好型产业,用绿色发展理念提升产业发展“加速度”。

  重庆的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在“降碳”过程中提档升级——电子信息产业,从以组装加工为主,向“芯屏器核网”“云联数算用”全面拓展;汽车制造业,从以汽摩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为主,向新能源、智能化方向跃升。2024年1—7月,重庆市汽车产量137.23万辆、同比增长11.9%,其中新能源汽车46.21万辆、增长147.8%;液晶显示屏2.18亿片、增长23.0%;集成电路36.34亿片、增长83.5%。

  重庆市经信委汽车工业处副处长王昭杰说,截至2023年,重庆汽车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为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15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1家。

  除了生产方式的绿色化,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方式,正在融入重庆市民的生活。

  2024年5月,重庆公交集团推出低碳惠民新举措,市民可以通过“碳惠通”小程序直接扫码或绑定公交卡乘坐公交车,“碳惠通”平台自动量化其减排效果后给予碳积分,再用碳积分到平台积分商城兑换公交券,引导市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碳惠通”是重庆市生态环境部门推出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平台,集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功能于一体,公众的低碳行为都被量化为碳积分,积累起来可兑换商品、享受低碳权益。

  数据显示,“碳惠通”平台自2021年10月上线以来,已登记177家企业,进行碳惠通核证自愿减排量登记约200万吨,累计交易金额约1.3亿元,平台个人端注册用户超过250万人,累计搭建低碳应用场景近20个。

  重庆市有11个区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这些区县的发展理念和产业结构直接关系到三峡库区生态。

  “朝辞白帝彩云间”“除却巫山不是云”,扼守瞿塘峡的奉节县、坐拥巫峡的巫山县不但有着壮美峡江风光,还有白帝城、神女峰、诸多诗词名篇等深厚人文资源。但过去,这两个县的支柱产业是煤矿,挖煤虽然带来了短期利益,却毁坏了绿水青山。如今,这两个县关煤矿、护生态、开“文矿”重塑产业结构,“擦亮”巫山脆李、红叶和奉节脐橙、诗城等农旅产业名片,让群众吃上了“生态饭”。

  青山绿水、望见山水、亲山近水,重庆正在绘就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新时代“山水画卷”。

【纠错】 【责任编辑:陶玉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