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千亿级空天信息产业集群,重庆应如何发力?
9月3日,在空天信息产业国际生态大会主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重庆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淳至,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CEO陈金培作嘉宾发言,共话北斗规模应用新未来,积极为重庆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借力时空智能可创造多个万亿级新质生产力产业
“时空智能可赋能万物互联,借力时空智能,能实现空天信息无所不在的‘快准灵’服务,创造多个万亿级新质生产力产业。”9月3日,在空天信息产业国际生态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如此说。
李德仁表示,时空信息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已经呈现出彼此交融、相互促进的格局。尤其是,人工智能和测绘地理信息的融合发展,催生了时空人工智能,将有力地驱动整个经济社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赋能数字中国建设和智慧社会的发展。
而从现实看,到2020年,我国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就已发射了30颗卫星,实现全球覆盖。可以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我国卫星导航从0到1的跨越,时空智能应用已取得积极进展。
“但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李德仁认为,未来,时空智能在低空经济产业、公共安全与大健康产业、智慧电网及自动驾驶等诸多领域有广阔应用场景。
比如,我国尽管在商业航空领域已跻身于全球第二,但通用航空几乎还未起步,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空域浪费极大。未来,我国可依托“北斗+高精度室内定位”实现亚米级定位精度、依托“北斗+5G”显著提升公共安全资源调配精准性,在遥感监测、交通监控、商业运输、空中摄影、边境监控等领域持续拓展应用空间,加速推动北斗规模化应用,让时空智能更好地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再如,在公共安全方面,通过多源融合定位,把卫星定位、传感器、音频定位等多种定位技术融合到手机或智能手表等移动终端,就可以实现地下商场、大型机场车站的智慧管理。目前,相关应用已在南京南站、鄂州顺丰机场、杭州东站等地落地,为智慧公安、智慧物流、网约车服务等应用场景提供支撑。
在大健康领域,基于多元融合定位的智能手机大数据的上下文思维引擎,能够自动理解老人每日的独立活动,对老人进行心理学、生理学和行为学分析,从而实现对老人的健康关怀。
在智能电网方面,基于时空智能的电力巡检机器人,能够实现对变电、输电、配电设备进行全天时、全方位、全自主智能巡检和安全防护,实现自动巡逻、智能读表、图像识别、红外测温、实时视频回传等功能。如此,就能够以人工智能先进化手段代替传统人工完成电站巡检及设备查明工作,降低人员安全风险,保障电网安全,提升电网智能化巡检技术水平。
在智慧林业方面,可利用时空智能建立“天空地”立体监测网,实现“天空地”一体化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动植物及生态环境智能分析,对公园、森林进行全时空、全方位的感知监测和管理。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
北斗应用与产业化发展面临四个挑战
“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北斗规模化应用进入了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新阶段,北斗应用与产业化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四个挑战。”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在大会上抛出了这样的观点。
在于贤成看来,北斗应用与产业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北斗优先未进一步落实,产业竞争较为激烈,发展环境不够健全,行业赋能效果不够显著。
例如,虽然我国倡导北斗优先,但在很多领域,特别是金融、能源、电力、通信等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领域,北斗优先方针并没有完全落实。
再如,由于缺乏国家法律法规的支撑保障,当前我国北斗规模化应用明显缺乏统筹,各区域各行业间的交互协同难以实现,亟需完善统一协调机制。
面对上述挑战,我国应如何应对?“北斗系统提供的时空信息服务,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首先要通过各方面政策扶持,鼓励北斗优先的产品占领市场。”于贤成说。他还建议,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北斗应用领域的融合创新;创造条件让企业“搭车”海外重大工程项目,实现北斗走出去;加强科普宣传,提升北斗应用普及程度。
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
未来通信将实现永不失联
未来的通信,将发展到什么地步?9月3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的预测是:将实现星地融合,永不失联。
“未来,依托卫星互联网,可实现星地协同、多网协同、异构协同、端管云协同、跨层协同,构建无缝立体的超级连接,让通信网络无处不在。”余承东认为,由此,可消除数字鸿沟,增强欠发达地区移动宽带覆盖;实现全球普遍服务,拓展新应用场景空间,如海洋通信、高空通信等;实现空天地一体化通信及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更好地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
余承东表示,近年来,华为率先使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持续推进应用创新、提升卫星通信竞争力,在打造“星地融合 永不失联”的未来通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如华为推出的Mate50系列,作为业界首款支持北斗卫星消息的大众智能手机,可让用户在身处荒漠无人区、出海遇险、地震救援等无地面网络信号覆盖环境下,通过畅连App将文字和位置信息向外发出,从而与外界保持联系。
未来,华为将面向规模商用持续突破关键技术,携手产业链各方,“端网星”协同打造空天信息产业新生态,早日让通信真正实现“星地融合 永不失联”。
重庆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淳至:
五个方面推动北斗规模应用
加快打造千亿级空天信息产业集群,重庆应如何作为?9月3日,重庆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淳至在大会主论坛上提出建议,推动北斗体系化创新、规模应用和空天数据要素化。
在杨淳至看来,推动北斗规模应用是现阶段发展空天信息产业的关键因素。这涉及到五个方面,包括打造平台级或行业级场景;从建设向营运转变;建设模式、营运机制创新;建立能力评价体系;参与方的利益结构设计,可持续商业模式的探索。但要推动这些事项的落地,并不容易。这需要跨部门协作,通过理念、技术、体制、组织、模式等体系化创新,方能实现。
“而从空天数据要素化来看,推动实现‘通导遥’一体化的空天数据要素化,是发展空天信息产业的主要路径。”杨淳至认为,这需要解决空天数据要素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原始数据无法规模化流通交易,原始数据的安全与流通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原始数据与数据应用的“解耦”难等。
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杨淳至建议,关键有三点:其一,必须要建立系统化的技术架构体系;其二,要打造特定的应用场景;其三,要有合规的制度保障。
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CEO陈金培:
利用时空智能基础设施可建立北斗产业新生态
“时空网正在和互联网、计算网一起,成为数字时代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未来,北斗时空智能将在数实融合、数字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9月3日,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寻位置)CEO陈金培针对当前备受人们关注的时空智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陈金培看来,时空智能具有时空感知、时空协同、时空基准三大基础能力,能帮助机器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获取精确的空间和时间信息。同时,还可帮助机器进行计算,让机器获得时空智能,从而进行自主决策。我国可基于时空智能基础设施,建立北斗产业新生态,加快推动北斗规模化应用。
比如,可从芯片、模组、天线等硬件层面,支持集成高精度时空服务,面向汽车、手机、无人机、物联网设备等终端厂商,提供新型核心部件,大幅降低高精度设备价格,扩大应用规模;协同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各类AIOT设备等厂商,为消费级应用提供更好定位性能的设备;联合应用合作伙伴,集成整合交通治理、城市管理、危房监测等场景,帮助城市管理者提高管理能力等。
“一直以来,千寻位置专注于时空智能基础设施全链路的投入和研发。通过全链路的闭环,目前我们已经支撑形成多个北斗规模化的应用场景,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中发挥作用。”陈金培表示。
(本组稿件由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黄光红、唐琴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