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对接乡村教育发展新需求 长江师范学院创新培养懂乡村、有情怀的全科教师

  当前,在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如何做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打造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加快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师范类院校一直思考并探索的命题。

  今年,长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共有200名全科生正式毕业,他们均投身于乡村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中。服务对接乡村教育发展新需求,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全科教师,聚焦这一目标,长江师范学院已实践探索20年。学校开设的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专业始建于2003年,2013年纳入重庆市小学全科教师公费培养计划,2019年成为重庆市一流专业,2022年通过师范专业第二级认证。

  20年来,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专业秉承学校“治学促乡”的社会服务理念,以根植教育情怀为基础导向,探索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路径,依托教育部校长国培计划项目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基础教育名校长、名师,耳濡目染孕育全科生的乡村特质。

  长江师范学院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专业学生开展留守儿童书法和绘画创作活动。

  多措并举,促进乡村教师专业技能过硬

 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乡村教育,新时代乡村教育需要什么样的乡村教师?

  长江师范学院全面实施“早讲晚练”,根据学生“三字一话”的实际情况,为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结合语文教学和其它课程教学的要求,系统设计了三年一贯的“三字一话”学习内容和进度安排,重点围绕学生写字的规范性和语言表达的标准化,为学生提高教师基本技能搭建学习平台和提供学习场所,促进学生师范技能的生长。

  同时,学校全面实施“校外导师制”,重点围绕学生课程解读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实施能力,聘请校外导师定期指导学生的师范教育专业能力的成长,特别聘请了涪陵城七校的周军老师、谭雪峰老师,与学院教师共建课程,并每周为学生举办专题报告,讲授专门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前不久,长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志愿者团队前往乡村学校或教育基地,与名师进行面对面交流。以不同主题进行探讨,包括如何备好一节课、语文数学的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帮助学困生进步等。带队老师表示,本次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提高教学能力,扎实专业技能,为其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长江师范学院青年学子指导孩子们练习书法。

  搭建研究平台,赋能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立足重庆,深耕西南。长江师范学院优化学校教师教育研究资源,组建了西南乡村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打造了一支由18名博士组成的研究团队,重点开展乡村学校建设与发展、乡村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乡村振兴与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该中心已被批准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心依托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体制计划组团高校,与西部地方师范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举办了西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发挥乡村教育学者智慧,共商乡村教育发展和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与重庆市酉阳县花田乡中心校和万州恒合乡民族小学合作,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协同推进两所学校的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与周边各区县教委联合共建了以乡村教师培养为目标的市级师范教育基地培育项目。

  长江师范学院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专业学生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团体辅导。

 开发乡土资源,培养具有乡村特质的师范生

  近年来,长江师范学院通过整合乡土资源、增加课程、优化课程内容,拓宽师范生有关乡土的知识面。如研制全科生、教师懂乡村教育的评价指南,用电子档案袋收集记录学生和教师的乡土知识、乡村情怀和乡村教育能力;根据乡村教育特点在教学中加入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心理健康等特色教学模块,引导学生学做“临时家长”。

  开展“读、进、讲”活动,“读”乡村教育电影和乡村教育名家著作;“进”乡村小学,投身乡村儿童课业辅导、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等志愿服务;“讲”乡村教育故事,邀请乡村名师进课堂讲体会。学校以“长师好故事”为抓手,围绕乡村教育发展中的优秀人物和感人事迹为切入点,学生通过采写故事和讲述故事,培养其乡村特性。以《小学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为抓手,选取乡村教育发展中的重点事件、重点人物和两难问题,已经形成了围绕乡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学案例。

  具体实践中,学校专业教师还带领师范生围绕乡村教育发展中的真实问题,从教育与学习、教育与个体生命成长、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需求、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等维度,围绕真问题编写真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乡村教育、善于分析乡村教育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乡村教育问题的能力。

  探索不止,奋斗不息。长江师范学院副校长冉隆锋表示,学校始终致力于把培养乡村教育情怀变成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课程和实践活动,培养一批批“师德高、善教学、会研究、懂乡村”的专业化教师。(卢俊)

编辑:邵以南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