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医生婆婆”尹承德

  尹承德是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原重庆市第二精神病医院)原院长,60余载从医生涯,她始终践行党员的初心使命,永葆医者仁心,在精神心理临床诊疗一线岗位上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守护无数患者精神和心理健康。

尹承德为患者看诊。

  初心:践行医者使命的老党员

  作为一名党龄41年的党员,尹承德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把对党的忠诚深深印进了基因,将党员的责任义务融入自身事业。

  从中学开始,尹承德就确定了学医的志愿。1963年,她从华西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重庆市第二精神病医院工作。由于当时医院条件艰苦,再加上收治的患者症状严重,有的还有暴力倾向,部分人打起了退堂鼓。尹承德始终坚信,越是艰难,越要挺身而出,每天跟着老一辈医生查房、巡诊,耳濡目染感受着他们的坚持,看到病人行为异常,第一个冲在前面,想方设法安抚,用尽心力治疗。

  80年代,精神卫生资源匮乏,区县病人得不到有效治疗和管理,尹承德到基层指导建立精神卫生机构。有一次去綦江,遇到暴雨滑坡,差点连车带人被泥石流冲走,可她为了建立精神病防治网络的和提高诊疗服务能力,从没停下前行的脚步。

  仁心:温暖患者心灵的“医生婆婆”

  医者仁心,尹承德始终把对健康的守护刻在骨子里。尹承德说,我们肩上是扛着生命重量的人。

  精神科患者的思维、知觉、情感严重失调,这个特殊群体更需要关心、理解和帮助。几十年的从医经验让她感到,一个人患了精神疾病,可能导致一个家庭的破裂,而治好一个人,就能让一个家庭幸福重建。所以尹承德始终怀救苦之心,为病患及家庭驱散阴霾。

  在尹承德的办公桌上,有一个郁郁葱葱的盆栽,那是被她治疗好的小陈,在考上大学后用兼职挣的第一笔钱买的。

  小陈16岁时,因父母下岗等家庭变故和学习压力,出现了幻听以及被害妄想等症状。尹承德接诊后,一边耐心治疗,一边做父母的工作,为他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见小陈家庭生活困难,尹承德就给他捐衣捐粮捐钱,帮助一家人渡过难关。后来小陈长高长大,旧衣服穿不了,尹承德就买新衣服给他,还谎称是家里人穿不了的,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在尹承德阳光般的守护下,小陈逐步走出心灵阴霾,还顺利考取了重点大学。

  面对经济条件不好的精神疾病患者,尹承德处处为他们精打细算。在尹承德的帮助下,许多患者得以康复,想要给她送锦旗,她得知后却说:“做一面锦旗少则数十元,多则上百元,你们不要给我送锦旗,非要感谢的话,就写一段感谢的话就可以了。”仅退休后,尹承德收到感谢信220余封。

  丹心:心系群众健康的守护者

  60余年来,尹承德救治了多少患者,她已记不清,但她始终记得,“成为医生,我觉得人生没有比这更开心的事了!”

  1998年,尹承德到了退休年龄,家里人劝她安享晚年,但是病人对她提出了挽留。看着病人眼里对她的恋恋不舍,她又选择留了下来,一干又是26年。退休后,尹承德年均门诊量达1560余人次,年均心理咨询时长400余小时,累计看诊4万余人次。

  已经86岁高龄的尹承德除了坐诊,还经常到临床科室进行现场教学,对青年医师倾其所有,做好传帮带。她教导年轻医生:医疗是仁术,须以德立身,医心是仁心,须以爱立命。

  她每次给病人开完药后,会把服药方法、注意事项等列成详细清单,并留下联系电话,以便病人家属及时沟通。在尹承德的影响下,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都有一个习惯,在患者就诊离开时,给患者或家属留下联系方式,方便他们随时寻医问药。近年来,尹承德亲自带教医生100余人,其中20余人成长为高级职称技术骨干,5人成长为院领导。

  “一片丹心献杏林”这七个字是尹承德60余载行医路的真实写照。尹承德的丹心仁术,镌刻在病人的记忆中,她把对事业的热爱,融进生命里,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但她一颗不老的心依然为理想和信仰而跳动,用一辈子做一件事:为精神卫生事业奋斗终生。(李道国 翁小荔)

编辑:许文琛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