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这些年轻人为何选择“三农”赛道

  周呈印在查看鱼塘漂浮板种稻长势。

  叶红梅正在开展助农直播带货。

  越来越多的新农人运用新农具开展田间管护。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秦红霞在田间地头采摘新鲜蔬菜。

  “大家好,我是重庆云阳的助农达人小叶片,今天来到了云阳县高阳镇海坝村,助力销售这里的青脆李和红脆李……”

  6月18日,2024重庆6·18电商购物节,在抖音的直播间里,云阳助农达人“小叶片”叶红梅身着清爽的白色体恤衫,卖力地推销当地的农特产品。短短4个小时,销售脆李5800余单,粉条7000余份,金额超20万元。

  “6·18”不仅是购物节,对于每个重庆人来说,每年这个时刻都有着特别的意义。这一天,迎来重庆直辖27周年。时光荏苒,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广袤的农村也越发和美诗意,因为有像叶红梅一样的青年人才,接续奔赴炊烟袅袅、生机盎然的农村,奉献青春与热情,助力乡村振兴。

  转换“赛道”,奋斗的青春转角遇到“三农”

  今年36岁的叶红梅本科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在云阳小有名气的她,有一个响亮的名号:电子商务师。“说得直白点,我是一个穿梭在田间地头的助农主播。”叶红梅说。

  叶红梅本科毕业时,来到江苏无锡就业。头脑灵活、口才极佳的她从事强电器材销售,很快崭露头角,还组建了自己的销售团队,三年就在当地买房安家。2016年,销售行业“内卷”厉害,她也感受到了大城市生存的压力。

  2017年冬,她的同学徐元军在云阳建起了千亩桃园,想到叶红梅在销售领域的专业实力,打电话力邀她加盟:“红梅,我负责种,你负责卖。”

  农村的孩子好不容易考出去后在城市安家,对返乡的邀请,叶红梅有些犹豫。此时,同学发来照片,桃园里的桃树已栽下一年多,枝头已在慢慢挂果,生机盎然。叶红梅认真上网查询了“三农”的资料,了解到云阳有“万人返乡、百亿创业”的人才政策,她感觉这是人生的一个机会。

  “那时候我还不能算是人才,不太清楚回来能做什么事情,只想先把桃子卖好。”2018年初,她带着家人回到云阳。

  同样选择转换“赛道”的还有潼南人周呈印。2016年大学毕业,他来到重庆主城打拼了一年。大城市节奏很快,周呈印还是向往比较自由的生活,于是决定回到家乡潼南龙形镇,投身农业。

  选择农业的哪个细分领域,周呈印未曾多想,先承包了300亩土地尝试种植高品质水稻。相比其他经济作物,稻谷利润虽低,但价格却很稳定,种植面积越大利润越高。他一边逐步扩大种植面积,一边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总想着能不能在稻田里再养些什么增加收入。

  今年34岁的秦红霞是果琳星球·火星美莓东升都市农业园总经理,2022年她在北碚区柳荫镇东升村流转土地380余亩建起了草莓采摘基地。东升村是重庆市民体验乡村野趣的“后花园”,每逢周末人流如织。基地所在的这片土地原栽种有猕猴桃,后来猕猴桃种植项目发展得不好,但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秦红霞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发展草莓种植,是因为自己有40多家直营水果门店,可以让新鲜草莓直达消费市场。而草莓是家庭的日常消费水果,市场需求大,“我本人也喜欢吃草莓,算是一种情怀吧。”该基地运行以来,不光从事草莓的生态种植,还以草莓为主题打造休闲生活农场,同时帮助周边农户销售绿色粮油产品。

  面对质疑和风险,需要顶住压力迎难而上

  “没想到真的好苦好累。”桃园离新县城较远,又没有住宿条件,叶红梅在桃园工作时间晚了就在车里将就睡,一张空调被整个夏天都搁在车里。早上不到6点,她和工人们就到地头上割草、修枝、给桃子套袋子……到了8月,第一批桃子终于成熟准备上市。

  “虽说我专业搞销售,嘴巴也还会说,但突然之间几万斤桃子堆在面前让你来卖,这压力实在太大。”为了在短时间卖掉桃子,叶红梅和同事跑万州、云阳等水果批发市场,“最低时喊价每斤1.2元,而中间商嫌桃子没名气,只愿意出每斤8毛。”实在没办法,他们在县城里摆摊卖桃子。

  “第一年的桃子大概亏了几千块钱。”让叶红梅更感压力的,是家人和朋友对她选择从沿海回到农村发展的质疑。“曾想过放弃,但如果我一走了之,同学的桃园怎么办,那些来桃园务工的农民怎么办?”

  虽然第一年没挣钱,但当地党委、政府非常关心桃园的发展,党员干部经常来帮忙,解决生产和技术等难题。这多少鼓励和温暖了叶红梅。看着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她决定顶着压力再试试。

  “做农业其实随时都面临两个风险。”周呈印说,一个是市场风险,农业的种子肥料、人工机械等成本都是自己投进去的,如果当年市场行情不好或销售渠道没打开,就要面临产品滞销的危机。另一个是自然风险,天寒暑热旱涝不均等极端天气,对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我随时都在面对这两个问题,随时不断想办法解决。”

  栽种草莓,最缺乏的是懂得专业技术的管护工人。秦红霞说,草莓的秧苗长势好不好、水分和营养足不足够,需要技术工人每天巡场,加强管护。现在他们雇佣的是周边的农民,除了土地流转的收益,还有打工的收入,人均每月增收在4000元左右。

  两年多来,采摘基地吸引很多游客前来,周边农户又可以卖些土鸡、土鸭、土鸡蛋,再增加一部分收入。但即使有这样的条件,基地时常还是缺少人手,当地的年轻人都在城市务工,回流农村尚不明显。

  瞅准市场风口,在广袤的土地上大展拳脚

  2018年,在参加西南大学农学院的农业技术培训后,周呈印了解到一种“种养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后来他又在江苏盱眙考察时亲眼见到了“稻鱼共生”生态农业。

  回到龙形镇,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周呈印首次尝试“鱼塘种稻”,每亩稻田可产稻花鱼400多斤,每斤市场售价在30元左右,市场效益可观。2019年,他又陆续开发了“潼周”品牌紫米、富硒米等特色米,通过线上电商带货矩阵销售和线下向学校、政企单位食堂供货以及开发礼品市场,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承包土地也由300亩扩展到1200亩。

  现在,随着种养规模和市场销售的不断扩大,资金周转回笼有些小挑战。好在已熬过初创周期,项目发展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周呈印对他的生态农业项目充满信心。

  江浙一带从2016年开始,电商配送发展迅速。为什么不能走电商销售渠道,把桃子卖给曾经在江浙一带的大客户?叶红梅决定在网上开店。2019年6月,她把网店的链接发到淘宝、微信上,及时分享产品信息。北京的一位网友买了一件觉得好吃,带动了单位的其他同事来买,一下销售出好几十件。当年的8月和10月,叶红梅又陆续在各大平台开了几十个网店,结果当年卖出了约10万斤桃子。盘点下来,赚了10多万元!“钱到手,大家都觉得更有信心了。”

  2020年,叶红梅无意中接触到直播带货,这给她带来新的启发:“身边的人都知道我勤快、不怕吃苦,为人正直、耿直,能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我、进而关注我们的桃子?”她尝试自己拍视频,其中一条视频有100多万人观看,5000多人点赞,五六百人评论,“其中100多条是在问我桃子怎么卖,多少钱一斤。”最后,这条视频居然帮她卖了1000多件桃子。回到家乡的第3年,叶红梅凭借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卖出了40万斤桃子。

  从那时起,叶红梅发现自己站在了直播带货的风口,也有了新目标。她组建自己的电商团队,成为一家电子商务科技公司的总经理。销售的品类也从桃子,逐步扩展到云阳红橙和当地各种农特产品。“只要有农民的产品不好卖、销售难,我们就帮助他们卖。根据产品的不同品质,走差异化的市场路线。”对于一些负担重、经济比较拮据的农户,叶红梅不收佣金,免费提供销售帮助。去年,她的团队帮助云阳全县卖出了220万斤柑橘。

  秦红霞现在最渴望的,是自己的草莓采摘基地能带动当地农户扩大种植规模,然后由公司进行统一收购。“我们可以提供技术指导确保品质,通过成熟的销售网络销往各地。”她希望以此带动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给政策给平台给荣誉,吸引青年人才投身乡村

  什么样的青年人才能够在农村绽放光彩?

  在叶红梅看来,青年人能够在乡村扎下根来,一定是对乡村有大情怀,而且不怕吃苦、愿意学习。她的团队经常会遇到一些农场和种植园请求代销的求助。再苦再累,叶红梅也要帮他们把货卖完,“不是说想要多挣些销售的佣金,而是想把这样的经营者留在农村。”这几年,她看到一些返乡人士投身农业,但苦于没有销售的渠道又离开了。在她看来,如果不能解决销售问题,经营者很可能第二年就不做农业了,经营者身边做生意的朋友也不会碰农业了。在叶红梅内心,电商直播带货助农这份职业,有着一份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沉甸甸的责任。

  “光有情怀还不行,农村很考验一个人吃苦的能力。”每年有好几百个学员来叶红梅的团队学习,绝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她带着学员们在坡上劳作,好多都喊苦,“20个人中可能有1个人能坚持得下来。”

  如何吸引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叶红梅认为,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引导起着重要作用。“行情不好,大家都在放弃,你还在坚持,哪怕是颁发一张荣誉证书,都是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这几年,叶红梅获评“新云阳人才”“巴渝巾帼新农人”等荣誉,更加坚定了她投身乡村的信心。

  周呈印说,从国家到地方,都出台有各种政策举措鼓励年轻人到乡村创业。希望进一步强化兑现落实,研究如何把优惠政策、绿色贷款等资源精准“滴灌”到人、到项目,让真心实意想在农村发展的年轻人得到实惠。

  “城市的就业创业成本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乡村创业的门槛相对来说要低一些。”在秦红霞看来,吸引青年在农村创业,发展空间是关键。对于服务乡村的青年,应从金融、培训、项目等多个维度予以政策扶持。除给予一定经济补贴外,还应该设立荣誉机制,让青年在乡村振兴中获得更多的价值认可。此外,还可以开展类似“新农人·新青年”等青创交流活动,为青年人投身乡村创业搭建交流平台,让他们在农村也能感受到浓厚的创业氛围。(记者 张珺)

编辑: 刘磊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