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南岸:聚焦产业发展 构建技能人才新生态

  6月24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南岸区以“匠心逐梦 能创未来”为主题,组织在区技工院校、技能大师工作室、实训基地、重点产业企业等12家单位联合参展,全面展示技能人才建设成果,是参展规模最大的区县之一。

  近年来,南岸区紧紧围绕全市加速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加快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结合全区“3+2”产业技能人才需求,积极探索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新路径,推动构建技能人才新生态,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盘棋布局

  激活技能人才发展源动力

  2022年8月,重庆人力资本服务产业园正式落地南岸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这标志着我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南岸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南岸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制定出台《“江南菁英”计划实施办法》《南岸区重庆经开区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技能人才发展。南岸区人民政府、重庆经开区管委会与市人力社保局签订《推动迎龙创新港建设深化人力资本开发战略合作协议》,在数字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技能等级评价认定等方面开展市区共建,合力打造“智能+技能”数字人才培养新样板。

  目前,南岸区技能人才工作成绩凸显,累计入选“中华技能大奖”1人、“全国技术能手”5人、“全市技术能手”11人、“最美巴渝工匠”8人、“江南技能菁英”10人。

  关键处落子

  构筑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

  嵌入式软件开发、智能座舱模型制作、SMT贴片生产线……位于南岸区迎龙创新港的智能网联与汽车电子实训基地,有多个按照企业真实产线“复刻”的实训环境。

  “作为全市首个专门针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实训基地,自今年1月正式运营以来,该基地已培养智能网联汽车人才800余人。”南岸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不仅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实训基地。多年来,南岸区紧密围绕市区产业发展技能人才需求,构建起以国家级高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抓手,各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为主体,其他培训形式为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数据显示,南岸区已拥有各类技能人才培养载体57个,每年为产业发展培育各类技能人才上万名。其中,新建成的智能网联与汽车电子、工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数字营销与管理等4个实训基地,专门针对汽车智能制造、数控仿真、智能机器人技术等20余个紧缺工种,年培训实训规模5000人次以上。

  不仅如此,为更好地推动技能人才培养,南岸区在构建技能人才平台的基础上,持续优化技能等级评价备案管理流程,强化人才评价质量督导和监督管理,旨在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建立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机构,进一步推动技能人才培养。

  目前,全区有职业技能鉴定评价机构16家,企业自主评价机构4家,年均开展技能评价5000人次以上,2023年完成率和高级工以上获证比例位居全市前三。

  多点位发力

  打造技能人才集聚强磁场

  “我所从事的工作专业性较强,实训基地为我架起了一座从学校通往岗位的桥梁。”重庆城市科技学院2023级毕业生张豪自毕业以来,因职业技能欠缺,在就业过程中屡屡碰壁。今年初,他在基地参加了为期20天的实训,在专业知识以外掌握了更多实操技能,如今,已顺利入职重庆驰碧电子有限公司BMS测试工程师岗位。

  像张豪这样的不是个例。多年来,南岸区持续拓宽渠道“育才”,紧密围绕全区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突出“五个导向”,按照“3+”组训模式,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技能人才。2023年,全区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8762人,重点群体培训就业率、职业工种对接产业率等6项指标排名全市第一。

  不仅是职业技能培训。多年来,南岸区全力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把“江南技能菁英”纳入新重庆人才卡服务范围,提升人才获得感、幸福感,积极参加 “巴蜀工匠”杯乡村振兴技术技能大赛,举办全国饭店业火锅专项赛决赛、“巴渝工匠杯”重庆市首届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职业技能竞赛、“南岸工匠”技能大赛等国家、市、区技能竞赛3场,选拔各类高技能人才110名。

  下一步,南岸区将以构建技能人才新生态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平台支撑、服务举措,实现技能人才总量、质量和贡献全面提升,为打造重庆高质量发展南部增长极提供坚实技能人才支撑。(贺娜 王波)

编辑: 葛琦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