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庆两江新区博雅小学举行“探索·创新·成长”馆校共建跨学科项目化课程成果汇报会

  学校暗黑走廊如何“亮”起来?书法教室脏墙怎样焕然一新?如何以城市口袋公园设计思维对校园一角进行微更新?太阳能水能等资源如何赋能学校“雅山水”置景改造?6月19日,重庆两江新区博雅小学正在举行一场主题为“探索·创新·成长”的馆校共建跨学科项目化课程成果汇报会。由博雅小学与重庆市规划展览馆合作开发的校本课程《从一张图到一座学校》,带领六年级学生以场馆学习、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方式,探究城市规划,理解学校规划,剖析校园建设,实践空间微改造。本次汇报的4个项目成果生动展现了学生通过该课程实践获得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进步成长。

  “炫彩星空”项目组的四位同学正进行《被遗忘的角落——美术室外走廊的改造与活化》分享。

  “炫彩星空”项目组的4位同学从研究缘起、研究思路、研究计划与分工、研究过程、研究结论、项目成果、收获反思七个方面给现场人员带来了《被遗忘的角落——美术室外走廊的改造与活化》分享。小组成员运用信息“科技+科学+艺术”知识,将原本光线暗淡的走廊尽头,改造成光彩绚丽的星河空间。他们设计了人体检测传感器、继电器、控制流程编码组合的感应装置,并通过反复测试实现了最初设想。

  “三个刷子李”项目组正在分享《教室墙面微改造调查研究》。

  结合“劳动+数学+科学”知识,“三个刷子李”项目组通过问题发现、市场调查研究、场地测绘、喷涂保护等研究和改造行动,实现了对书法教室的墙面改造。过程中,他们根据墙面污损类型,分析不同成因,开展市场调查,对不同品牌墙漆材料进行材质、环保、颜色、防水程度等多方面比对,并动手涂刷。

  “小小造物者“项目组成员正在进行《艺术花园微改造调查研究》分享。

  “小小造物者“项目组的3名同学带来了《艺术花园微改造调查研究》的分享。结合“美术+生物+工程”知识,立足“实用与美观相结合”大概念,项目组对艺术花园的改造提出多套方案,绘制多幅平面图。小组论证和调查比选后,最终选定一套方案反复规划布局,并绘制立面图,制作微缩立体模型,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程技术将花园一角打造成了具有童话气息的“口袋花园”。

  “比奇堡海螺街124号队”项目组的2位成员进行《关于学校“雅山水”的置景改造及漏水问题研究的调查报告》分享。

  “比奇堡海螺街124号队”项目组的2位成员试图利用装置解决屋顶漏水问题,同时为“重庆山水文化长廊”课程空间长江及支流的陈设增加“合理利用水利资源”的内涵。经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学习,她们提出了引流并收集屋顶漏水转化动能转动水车的方案,同时增加太阳能光伏板,以绿色太阳能发电带动水车转动。2位成员一边展示铅笔绘制的改建图纸、一边现场演示发电装置,直观表现了项目的实景效果。

  活动现场。

  专家点评环节,针对这四个汇报,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艾兴、重庆市规划展览馆科普教育部部长唐用洋、重庆市两江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综合实践教研员石斌各抒己见。他们对同学们在项目过程中展现的爱校情感、创新能力、责任意识、规划思维、科学素养、职业感受等综合能力表示赞赏,并一致认为,课程的开发实施与成果汇报,体现了以素养导向的课程价值取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综合化实践性为特征的课程实施路径,以及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课程建设机制,是馆校合作的精彩案例。

  重庆两江新区博雅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谢晓梅对话学子。

  重庆两江新区博雅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谢晓梅希望孩子们能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不断锤炼,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指导课程研发的博雅小学副校长林晓宇回顾了馆校合作历程。科学老师唐弋涵对《从一张图到一座学校》课程研发过程进行了介绍。

  据了解,博雅小学与重庆市规划展览馆合作以来,在科普资源共享、科普空间共建、科普专家进校园、科普活动共创等方面达成密切合作并取得成果。此次跨学科项目化课程学习的展示,不仅是学校首届毕业生对自己6年童年成长的总结,从中亦可回溯学校创校6周年取得的成就,内涵丰富的校本课程,也成了学校送给毕业学生们的礼物。

编辑:蒋玲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