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万州 笃行善治 治出和美好生态

①溪口乡,果园坐落在长江畔 摄/冉孟军

②水上立交,桥桥相连 摄/冉孟军

③三峡库区特有珍稀植物荷叶铁线蕨野外回归种植取得成功 摄/付作侨

④昔日渔村变景区 摄/冉孟军

⑤高峡平湖,水中盆景——黄柏乡 摄/冉孟军

⑥黄金水道,船来船往 摄/付作侨

⑦一江两岸同步发展 摄/侯本艳

  核心提示

  盛夏时节,万物峥嵘。行走在长江支流——位于万州区龙沙镇境内的瘦畔河岸边,两岸的花草林木随着清澈透亮的河水舞动,不时有鸟儿在水面撒欢,用一泓碧水在山川之间书写着诗情画意。

  “三年前,河面还飘浮着垃圾,岸边污水横流,这几年变化太大了。”刘显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经常在河边拍鸟儿的他感慨地说。

  刘显云口中的变化,都是“干货满满”的故事。从“下脚污泥凼、抬腿水汤汤”到“花落香满径、风柳绿拂衣”的生态磁场——这,仅仅是万州坚持笃行善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一个缩影。翻开万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奋斗史,成绩喜人:长江干流万州段水质保持Ⅱ类;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到万州“安家落户”,全区野生动物达2423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6年保持330天以上……

  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在这里生动展现。

  水质更清——

  南浦一隅,万川毕汇。长江在万州过境流程80.4公里、库体水面达100平方公里,还有21条次级河流。

  高峡平湖,山水如画。如何让这一江碧水成为发展的资源禀赋?

  万州明确提出: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统筹推进水资源、水污染、水生态“三水共治”,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累计建成污水管网2060公里,整治农村黑臭水体22条,完成393个长江入河口排污整改;建成投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92座,工业污水全部达标排放;将393个长江入河排污口纳入水质抽测清单,对46个重点监管排污口开展采样监测。

  系列措施掷地有声,见到实效。长江干流万州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主要次级河流地表水环境水质达标率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镇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2.9%。

  随着水生态环境的变好,红嘴鸥、白鹭已经成为万州的常客。有着“鸟中大熊猫”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也在时隔30多年后再次现身万州。

  气质更佳——

  万州动物园迁建现场,运输车“洗澡”后离开工地,噪声、扬尘被“智慧大脑”24小时监控,所有不合规范的操作都将实时“抓现行”。通过扬尘监控系统、智能管理BIM技术等,工地长出“耳朵”和“鼻子”,能实时感知到工地上的风速、风力、PM2.5、PM10、工地噪声等,为大气污染防治织就“天罗地网”,让环境污染无处遁形。

  坚持打好蓝天保卫战,万州已完成68台锅炉清洁能源改造、低氮燃烧改造和23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完成1387家涉气“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淘汰老旧机动车超过2000辆……

  重拳“治”气,“治”出蓝天碧云。万州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6年保持330天以上。今年1—5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4天。

  作为一名城市风光摄影师,陈晓莹曾无数次背上摄影包记录万州城市“气质”的变化,在她的镜头里,楼宇、蓝天、远山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像这样绵延数公里的能见度,已经成为常态。”陈晓莹说,仰望着蓝天白云,呼吸着新鲜空气,居住在这座城市感觉很安逸。

  颜质更高——

  “把握今天,向往明天,快乐歌声唱得幸福来……”旋律响起,居住在万州天生城的市民金秀兰与一班“姐妹儿”在小区的一块空坝上跳起了欢快的坝坝舞。她身后,坡地上的格桑花和硫华菊开得正艳。

  “以前这块边坡地没打理,杂草丛生,根本没法玩耍。”

  “现在不同了。”一旁的陈女士接过话茬:如今边坡已变了模样,曾经裸露的地面被青草覆盖,草丛中点缀着五颜六色的花儿,一眼望去心情畅快极了。

  为持续提升城市品质,万州想方设法开启城市“疤痕”的“美颜”之路,将坡坎区域分为“挂毯”区、绿化区、背景区,以乔、灌、草、花相结合,新增城市绿地91.9万平方米,绿化美化坡坎崖4.9万平方米,海绵城市建设面积达标比例45%。

  与此同时,通过实施城市更新重点项目、创建“无废城市细胞”和巴渝和美乡村等,全面提升城乡“颜值”。让城镇生活更美好、让乡村生活更幸福。

  品质更好——

  万州经开区的湘渝盐化室内,一条条生产线开足马力,一袋袋食用盐从流水线上下线,一派繁忙景象。得益于煤气化节能技术升级改造项目的全面完工,公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蝶变”——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20.4%,每年节约标准煤3.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万吨……

  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万州区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实施智能化节能改造项目45个、新培育市级绿色工厂3家,万州经开区通过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30%以上;全区新型能源产业产值首次突破80亿元;2023年,全区规上工业产值和增加值均增长23.6%、增速连续12个月位列全市第一;2023年全区接待游客同比增长37.9%……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绿水就是幸福。

  如今的万州,城市更宜居、生态更和谐、发展更美好,是每一个万州人发自内心的评价。(黄玉保 李成敏 陈星)

编辑: 刘文静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