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新中式”服饰火“出圈”本土服装品牌如何抓住这一市场机遇?

  顾客在婵东方店内挑选服装。(受访者供图)

  今年以来,“新中式”服饰火“出圈”:生产端,工厂为赶制订单,“缝纫机踩冒烟了”;销售端,服装卖场中经常能看到“新中式”的身影。

  短短半年客户增长约60%

  这几个月,重庆市荣昌区易合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秀英频繁往返于重庆和成都之间:在重庆推进夏布生产;去成都和打板师傅沟通讨论新款旗袍、汉服的设计修改等问题。

  “‘新中式’这波热度来得很猛,从去年开始突然就红了。”黄秀英说,公司从2016年开始做定制旗袍和汉服,受众一般是40岁以上的消费者。随着“国潮”元素被带火后,年轻人对这类服饰有了更大的兴趣。

  “从去年开始,我们基本上都是生产改良旗袍、休闲旗袍,以及融入了新潮元素的汉服。”黄秀英说,比如把旗袍领口改低,将传统的荷花纹饰用渐变纹路代替,用珍珠、琉璃来做盘扣,这些新元素颇受年轻人喜欢。

  黄秀英算了一笔账:一件衣服价格在500元至1000元不等,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销售额已超百万元,公司门店也从重庆开到了成都、江西等地。

  “做‘新中式’我们还在投石问路的阶段。”黄秀英说,公司还在设计新产品,将国漫的元素和符号嫁接到旗袍和汉服上,同时计划在服饰门店引入中式茶点等新消费场景。

  接住“新中式”这波“泼天富贵”的还有在重庆经营了10多年的原创成衣定制品牌“婵东方”。

  2013年,韦婷婷创立了“婵东方”原创成衣定制品牌,门店有300多平方米,致力于打造集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新中式原创服装品牌,将传统文化与东方美学进行融合,传播东方美学,弘扬中国文化。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来这儿定制的客户大约增长了60%。”韦婷婷介绍,店内的“新中式”服装主要分为适合日常穿搭的“时尚中国”类,以及适合茶艺、抚琴等传统文化场景的“自在禅服”类,价格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

  关于消费者人群,韦婷婷也感受到明显变化:“原来到我们店定制中式服装的主要以35岁以上人群为主,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二三十岁的年轻顾客明显增加。”

  发货周期从60天缩至48小时

  比起实体店,电商对“新中式”这波流量感受来得更早一些。

  “大概从2022年底开始,平均每个月要产出4个款才能满足爆发式的需求。”汉服设计品牌“织造司”设计师蔡晓彤说,他们店在拼多多平台店铺SKU数(库存量单位)已经突破3200个,问鼎女士汉服店铺畅销榜。

  “织造司”联合创始人李孟远回忆,早期行业里,一条裙子下单后60天甚至更久才能发货,而现在从业者大量涌入,产业链也更加完善,做到48小时发货率的达70%。

  拼多多数据显示,近半年来,“新中式”服饰成交量和活跃商家迎来爆发式增长。

  “如今,消费群不止90后、00后,30岁以上高知女性群体也非常喜欢,其在店铺马面裙购买人群中的占比接近50%。”李孟远透露,现在甚至有六七十岁的阿姨也会来店铺买“新中式”。

  快手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快手电商“新中式”风格商品订单量同比增长700%,其中汉服品类订单量同比增长近300%,马面裙订单量同比增长超40倍。

  品牌化平民化是未来趋势

  “服装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新中式’服饰兴起的原因在于其所代表的文化传承和民族自信。”在重庆市宏观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大数据实验室副主任夏梁颖看来,“新中式”风格既符合当代时尚审美标准,又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带动了“新中式”消费市场持续升温。

  中国纺织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3年,“新中式”服饰市场规模已达10亿元级别,近3年来相关产品商品交易总额增速超100%。

  重庆本土服装品牌如何抓住这一市场机遇?

  夏梁颖认为,重庆本土服装品牌企业需要加大在“新中式”服装领域的研发投入和人才引进、培育力度,以中国文化、川渝文化为底蕴捕捉设计元素,结合年轻人穿戴喜好和特色需求,增强企业自主产品研发能力、原创设计能力,提升品牌的文化属性、时尚度、实用性。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新中式”服饰依然任重道远。

  “行业爆发式增长,肯定会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并且‘新中式’有一定门槛,需要文化积淀。”重庆工商大学应用经济系主任李然建议,商家应注重产品质量,避免盲目追求数量和热度而忽视产品质量。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口碑,“新中式”服装的本质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表达,因此商家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应尊重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灵感和力量,而不是简单地复制或模仿,“品牌化、平民化是‘新中式’服装市场不可避免的趋势,商家应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有特色的民族品牌。”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邱小雅 周盈

编辑: 陶玉莲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