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庆“肉牛第一县”想方设法渡难关

丰都县现代化肉牛养殖场。(资料图片)

丰都县仁沙镇永坪寨村,养殖大户在养殖场里给牛喂饲料。(资料图片)通讯员 陈勇 摄/视觉重庆

丰都县飞仙洞村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养殖大户张林葱在检查肉牛长势。(受访者供图)

  养牛15年后,丰都县包鸾镇肉牛养殖大户张林葱走到了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去年以来牛肉价格大跳水,出栏价逐月走低至10元/斤,养一头牛要亏数千元。但要就此放弃这份干了15年的事业,他又千般不舍。

  深思熟虑后,张林葱作出了决定。6月13日,张林葱拨通了内蒙古相熟的肉牛经销商的电话,预订了350头牛犊。

  “一方面是觉得价格应该到底了,现在进场相当于‘抄底’,另一方面是县里出台了不少激励政策,包括修建牛圈牛舍的补助、肉牛贷等,全过程为我们兜底。”张林葱向记者解释。

  丰都有16万头肉牛存栏量,规模以上的养殖户有800多户,带动就业3万多人,肉牛综合产值100余亿元。对丰都而言,肉牛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产业,面对牛肉价格的“跌跌不休”,这个重庆“肉牛第一县”出台了一系列“硬措施”,想方设法渡难关。

  抱团

  肉牛产业分会统一买牛犊,每头省500元以上

  张林葱的养牛事业始于2008年。这一年丰都决定举全县之力发展肉牛产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并提出打造肉牛之都。

  天时地利人和,张林葱的养牛事业顺风顺水。尤其是2019年前后,肉牛出栏价达18元/斤的历史高位,他每卖一头牛都能净赚五六千元。几年前,张林葱又牵头成立飞仙洞村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130户村民养牛,成了当地有名的“牛司令”。

  但好景不长,去年开始,一场牛肉价格的“高台跳水”,让张林葱几乎“破防”。“出栏单价跌到了10元上下,我们出现了成本倒挂。”他说,去年出栏的牛,实际上是前年价格较高时买入的牛犊养大的,每一头的购入价就是1.2万元左右。一头牛的养殖周期为一年,在此期间草料、人工、兽药等各项成本需要六七千元,这样一来每头牛需要卖到1.8万元才能保本。而价格下跌后,一头1200斤的肉牛最多只能卖到1.3万至1.4万元,净亏4000元以上。

  在这波降价潮中,谁都无法独善其身。丰都县农业农村委主任任正义告诉记者,牛肉价格刚开始下跌时,他们就监测到了相关情况,并为此制定了不少应对之策,其中之一就是成立新农人互助会肉牛分会,统一购买牛犊、牧草、饲料等。

  “单个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很难经受住市场风浪的考验,只有抱团取暖才是上策。”他解释道,一头牛在成长过程中的养殖成本,几乎是固定的,能否挣钱,关键是取决于牛犊购入时的价格,成立新农人互助会肉牛分会,就能在市场议价上争取更大主动权。包鸾镇飞仙洞村养殖户张升发对此深有感触,“今年每头牛犊的买入价至少低了500元,而且统一购买牧草、饲料,价格也降了10%以上。”

  目前,丰都县新农人互助会肉牛分会已吸纳了300余户养殖户,通过统一购买节省了不少成本,提升了养殖信心,为丰都县肉牛产业稳住了基本盘。

  统销

  集中出货,每头牛多挣300多元

  实现肉牛“低进”后,丰都继续在“高出”方面做文章——减少出口通道,以此减少县内养殖户之间的恶性杀价,提高统销规模。

  6月15日凌晨4点多,位于江北区港宁路32号的兆隆屠宰场从黑夜中“醒来”。“来活了,来活了。”在工人们的吆喝声中,几辆大卡车、平板货车有序入场。一阵阵刹车声过后,成群的牛被赶下仓栏闸门,“哞哞”的牛叫声划破夜空。从电话里听闻牛儿平安送达,张仕伟长松了一口气,“算是给村民们有个交代了。”

  去年以来,丰都以村集体出资、参股或委托经营的方式,发展了30多个肉牛共富农场,目的就是做大村集体经济,带动老百姓增收,其中青龙乡双河村的养殖大户张仕伟就承担着经营青龙乡共富农场的重任。

  去年,张仕伟在青龙乡共富农场买入了300多头牛犊,本想大干一场,不想育肥牛的价格一降再降,村民们对此颇有怨言。关键时刻,县里推荐了丰都最大的肉牛经纪人之一付继平前来对接。付继平了解情况、查看肉牛长势后,很快为其找到了销路——100头肉牛销往兆隆屠宰场,单价10.8元/斤,比市场价高0.3元左右,相当于帮张仕伟挽回了3万多元的损失。

  今年45岁的付继平,在这一行业已打拼了24年,每年经他之手卖出去的肉牛有7000头左右,是丰都最大的肉牛经纪人之一。在丰都,类似付继平这样的肉牛经纪人还有不少,他们大多进入了新农人互助会肉牛产业分会。

  “这个群体有着广阔的市场渠道,通过他们来组织销售,可以减少农户之间相互杀价,更好实现快买快卖,既能提高售价,又可迅速回笼资金。”丰都县畜牧兽医发展事务中心副主任何川东表示,肉牛经纪人每天都在跑市场,对价格、品种更加敏感,也可以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兜底

  牛肉“降价潮”中,全县肉牛养殖场反而增加

  由于牛肉价格下跌,许多养殖主体难以自负盈亏。面对这种情况,去年4月和今年3月,丰都连续出台“肉牛养殖贷”和收益保险等政策,为其兜底。

  虎微镇立石村的肉牛共富农场成立于去年6月,成立前,该农场负责人、立石村支书李龙心里直打鼓:“牛肉价格已经连续下跌数月,此时入局,若出栏时价格不回升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价格走势证明李龙的担心并非多余——至今年3月,肉牛出栏价下探至11元左右,若此时出售,每卖一头就会产生3000多元的亏损,可是继续让肉牛存栏,又徒增养殖成本。一时间,李龙左右为难。

  一项政策,为他雪中送炭。

  今年3月,丰都开始试点肉牛共富农场收益保险,针对养殖肉牛20头以上的共富农场,每头牛由丰都县财政补贴70%保费(168元),共富农场自筹30%(72元)。投保后,肉牛每斤价格低于11.67元时,将提供4000元顶格赔付。

  李龙连忙筹措资金,为180头肉牛全部购买了收益险。前几天,他卖出了百余头肉牛,尽管价格仅为10.3元/斤,但每头能获得4000元赔付,基本实现了盈亏平衡。

  价格“寒冬”之下,政策的作用凸显出来。丰都县农业农村委提供的数据显示,该政策出台仅两个多月便已承保2907例,共赔付75万余元,为许多养殖主体解了燃眉之急。

  收益险之外,丰都还出台了不少政策,如为符合条件的肉牛养殖新农人发放“肉牛养殖贷”,并提供全额贴息。按照该政策,肉牛养殖规模超过20头的新农人可以申请每头牛不少于1万元的贷款额度,单笔最高额度为50万元。

  其效果也立竿见影:在这轮牛肉“降价潮”中,丰都反倒新增了34家肉牛共富农场、105家养殖规模20头以上的肉牛家庭农场。

  这个数据让任正义有些欣慰,他注意到,猪肉价格已连涨十多天,“这对于肉牛价格的带动是有正向作用的,我们也将进一步加强生产和市场监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与全县肉牛养殖户一道渡过难关。”他最后表示。(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颜安 刘冲)

编辑: 刘文静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