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两江新区社区学院何以上热搜

  两江新区金山街道金山意库,青年“小夜校”首期大师公益课堂开讲。(本报资料图片)通讯员 王加喜 摄/视觉重庆

  6月6日,#两江新区社区学院#登上微博全国热搜榜单,当日阅读量突破2060万。

  2023年,两江新区在全市首创“兴趣两江”居民服务项目,通过开设“社区学院”,引导居民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等自主分组建立社团,开展全生命周期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打造终身学习平台。

  如今,社区学院在两江新区遍地开花。

  康美街道组建了34个社团,打造覆盖从稚嫩孩童到耄耋老人全年龄段的丰富课程;大竹林街道打造文化、艺术、体育、科技、便民服务5大社团联盟,吸收成员5000余人;天宫殿街道依托“天天向上”社区学院,开设不同时段的特色课堂60余个;金山街道“小夜校”吸引1000余人次报名,累计上课时长120个小时,已经成为辖区居民的文化服务点、学习充电站……

  两江新区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社区学院,为何关注度如此高?吸引力来自何处?

 学什么

  居民点单社区接单,课程设置按照大家的兴趣爱好来

  康美街道辖区面积13.97平方公里,主要由农转非社区和公租房社区构成,常住居民约8万人。复杂的人口结构、庞大的人口数量,给街道的基层治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作为两江新区开发建设最早的混合型社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在逐步完善居民养老、托幼、安全等刚性需求的同时也注意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增长。

  “如何构建和谐社区?如何更好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经过综合研判,两江新区决定以居民的共同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开设“社区学院”,并在康美街道金竹苑社区及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开展试点。

  社区学院怎么建?开设哪些课程?

  试点街道社区邀请居民来“下订单”,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开展问卷调查,线下通过走访调研、院坝会等方式收集居民意向。

  短短几周时间,数千份兴趣“订单”迅速收集上来,街道社区“接单”,为辖区居民开设定制化特色兴趣班。

  “缘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大家天天在一起上课、一起耍,邻里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了。”在康美街道,非洲鼓社团学员陈启惠很快感受到社区学院带来的变化:过去邻里往来少,少数人之间还有些“磕磕碰碰”。而现在,在共同的学习、排练、比赛中,彼此交流多了,就算有些小矛盾也都是“一笑而过”。

  “各种社团和兴趣班的居民平时‘学在一起’‘乐在一起’,有事时自然能‘干在一起’,成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贡献者。”邢家桥社区党委书记谢兰对此感受明显。

  在邢家桥社区中心地带,有一个由居民共同管护的“生态花园”,这里之前是一片违章搭建地,邢家桥社区将其精心设计修整为“生态花园”。

  60名“社区学院”学员组成的志愿者团队边学边干,精心管护花木和设施,将“生态花园”打理得井井有条。

  何时学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年轻人开启“夜生活”新方式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两江新区金山意库文化创意产业园内,手碟课堂上传出空灵、柔和的旋律。

  今年以来,社区学院“青年夜校”为两江新区年轻人开启了“夜生活”新方式。

  3月,由金山街道、金山意库、山外有山小空间联合打造的青年“小夜校”正式开课,涵盖手碟、植物手作、非遗文化等课程,周边年轻人纷纷报名,开启“白天上班、晚上学艺”的生活方式。

  “氛围好,能释放压力。”刚上完手碟课的学员陈思霖表示,自己所从事的IT行业工作节奏快,下班后很向往轻松愉悦的氛围,“兴趣课堂对我而言,就像是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从事商业管理工作的赵女士和7岁的女儿雷骐尔也是“小夜校”的忠实“粉丝”,她们已经报了3门课。

  “课程好玩又‘治愈’,学习、带娃两不误。”赵女士说。

  “小夜校”的成功,得益于金山意库文化创意产业园丰富的文化资源。

  这个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创意园区,是一个集文化艺术、创意设计、观光休闲及配套设施与服务业态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园区,如今已成为吸引年轻人打卡的“网红”景点。

  4月1日晚7点,天宫殿街道“天天向上”社区学院·天龙学院夜校正式开课。

  “筝韵芳华”古筝课堂上,从佩戴义甲到调整坐姿,从基础识谱到琴弦拨弄,学员们在老师带领下从零开始,一步步走入古筝的世界。

  天宫殿街道将传统文化引入社区学院兴趣课堂,受到居民们追捧,短短两天内培训名额就被抢光。

  “上夜校给了我久违的松弛感,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一门新乐器,还能充实业余生活、陶冶情操。”学员陈璐表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青睐从传统文化中寻求“解压良方”,而以爱好为载体的夜校课堂为辖区青年和职工提供了学习、交流、分享的平台。

  目前,两江新区天宫殿街道共有“1+10”个“天天向上”社区学院,开设社区夜校、“午休一小时”课堂、“四点半”课堂等不同时段的特色课堂60余个,较好满足了各年龄段居民的学习需求。

  怎么管

  开发“居民兴趣小组服务”应用,链接全流程

  课程众多,都由谁来讲授?授课场地如何安排?上课学生有多少?效果如何?

  随着社区学院课程数量和参与人数的增加,传统的人工排课方式无法满足需求,一度出现居民兴趣爱好收集覆盖面不够、活动场地散乱、无统一管理、师资不足等问题。

  为实现居民兴趣和授课内容精准匹配,避免公共场地利用程度“忙闲不均”,同时进一步完善课程活动效果评估,两江新区适时开发了“居民兴趣小组服务”应用。

  两江新区宣传部组织辖区各街道、社区及多个相关部门研究谋划,以收集信息为起点、活动质效评估为终点,通过健全居民兴趣活动资源精准匹配机制,将群众兴趣、爱好等需求分类分组,统筹辖区场地、师资等文化服务资源,以活动为纽带,以社区为阵地,实现文化服务常态化、精准化。

  在“居民兴趣小组服务”应用上,居民只需输入姓名和所在街道社区,在近40个选项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可精准匹配想要的课程活动,“一件事”一次办。

  “只需要在手机上填写几个信息,就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真是太方便了!”居民陈女士说,“我一直想在业余时间学学舞蹈,之前没有合适的机会,这次我要加入舞蹈社团试试。”

  “过去我们开展活动,主要靠‘大喇叭’广播的方式‘喊’居民来参加,效果并不理想。现在通过线上收集居民的兴趣,开设定制化的课程,文化惠民更精准、更高效。”大竹林街道党工委委员、人大工委主任王燕介绍。

  目前,“居民兴趣小组服务”应用已经初步构建起5大活动类别、400余个兴趣小组,带动10000余人参与线下社区学院兴趣活动。

编辑: 陶玉莲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