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跋涉2500公里 1000株崖柏落户雪域高原

  6月5日,芒康县林业产业扶贫苗圃基地,当地林业工人正在栽种崖柏幼苗。记者 郑宇 谢智强摄/视觉重庆

  6月4日,怒江畔的左贡县苗木育苗基地,杨泉(左)正在介绍崖柏幼苗的特点。

  6月4日清晨,昌都市八宿县和左贡县细雨纷飞。

  在年平均降雨水量仅233.3毫米的八宿县和年平均降水量仅445.9毫米的左贡县,降雨总是让人愉悦。

  上午8点左右,冷曲河谷的八宿县拉根乡拉根村一处坡地上,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以下简称“事务中心”)工作人员张光箭正指导当地村民旺堆、洛松江村等人栽种下崖柏幼苗。

  此次选送至西藏的1000株崖柏幼苗,有100株已移交给昌都市林业和草原局,并将在澜沧江昌都城区段两岸进行适应性栽培。

  余下的900株崖柏幼苗,400株运送至昌都市八宿县栽植,500株运送至昌都市左贡县和芒康县栽植。

  “栽在八宿县的,是在西藏栽植的首批崖柏,希望它们能尽快适应这里的气候,在雪域高原上扎下根。”在当地工作人员的配合下,张光箭细心地为每一株幼苗挂上号牌,详细测量幼苗的冠幅、树高和地径,再详细记录在案,“每一株移栽的幼苗,我们都有唯一的编号,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来观察和记录幼苗的长势情况,这些数据将为崖柏保护、人工繁育、迁地保护和适应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傍晚6点左右,在怒江畔的左贡县苗木育苗基地,干热河谷刮起的“焚风”,让海拔约2500米的河谷气温超过30℃。育苗基地的工作人员在杨泉等人指导下,顺利完成300株崖柏幼苗移植。“按照崖柏的生长特性,我预计成活率能超过90%。”对于崖柏在干热河谷的成活率,育苗基地负责人何江很乐观。何江介绍,他的团队在海拔3500米左右的区域栽植过不少柏科植物,成活率都不错,“对于崖柏,我很有信心。”

  6月5日,崖柏进藏之行第六天,全程已超过2500公里。

  上午8点,事务中心主任杨泉一行,从昌都市左贡县城出发,前往158公里外的昌都市芒康县,本次余下的200株崖柏幼苗,将移栽至澜沧江支流嘎托河河谷的芒康县林业产业扶贫苗圃基地。

  沿318国道前行近1小时后,众人到达了此次崖柏进藏之旅的最高点——海拔5130米的东达山垭口。“从东达山垭口再开120多公里,下午1点过就能到达芒康,完成此行最后一批崖柏移栽。”车行登曲河畔,杨泉话音未落,前方就出现堵车,“318国道在修路,应该堵不到好长时间。”但事情并未朝杨泉设想的方向发展,堵车持续了1个多小时。

  “许老师,我们在东达山堵车了,估计要晚1个多小时才能到。”拥堵缓解后,杨泉立即给芒康县林业产业扶贫苗圃基地负责人许彭打电话。

  “没关系,杨主任,我们安排造林工人先把树穴挖好,等苗子到了就可以移栽了。”没想到的是,许彭一直到下午5点才迎来了风尘仆仆的杨泉一行。原来,杨泉一行在路上又遇到了堵车,且一堵就是两个多小时。

  斜阳染红嘎托河谷时,第一株崖柏幼苗终于被顺利栽下,接着是第二株、第三株……

  杨泉、许彭,事务中心工作人员黄吉兰、张光箭、缪先梓与十余名造林工人一起,细心地为每一株崖柏幼苗培土、挂牌、记录树高等相关数据,再浇上定根水。

  傍晚时分,嘎托河谷寒风凛冽,许多人都被冻得发抖。可看着翠绿的崖柏幼苗挺立成行,众人寒冷、辛劳以及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感似乎都一扫而空。

  “苗圃里有来自青海、甘肃的冷杉、云杉,也有来自云南的红叶李,来自长江流域的植物移栽到这里,这还是第一次。相信崖柏一定能在这里扎下根、蔚然成林。”许彭介绍,尽管有嘎托河穿城而过,但地处干热河谷区域的芒康县城依然缺水。为此,苗圃将嘎托河水引至高处的蓄水池,再从蓄水池接水管至苗圃各处进行浇灌,“浇了定根水,此后每20天我们会给崖柏幼苗浇一次水,并安排专人精心管护。”

  两个多小时后,200株崖柏幼苗被全部移栽至苗圃基地。此时,夕阳依然挂在山巅,晚霞满天,送崖柏进藏一行人顺利完成所有既定任务,踏上归程……

编辑: 陶玉莲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