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傅吉鸿:懂生活的艺术 去艺术地生活

  新华网重庆5月31日电(彭祎琦)如何提高审美素养和能力?如何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一次大赛能给青少年带来什么?在第十一届重庆市青少年书画影大赛开展期间,曾两次担任大赛评审的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傅吉泓就以上话题进行了分享。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傅吉鸿。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艺术是生活的一抹亮色,困顿多舛的年代,人需要艺术的救赎和治愈。一首音乐,一幅画,能让我们重拾生活的勇气;顺遂繁荣的年代,我们更需要艺术的润泽和滋养。我们要懂生活的艺术,去艺术地生活。” 傅吉泓说。

  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和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学教师,傅吉泓对“艺术与生活”的理解,有着深厚的生活体验和鲜明的个人感悟。在他看来,艺术和生活充分交融,互为支撑。“艺术并不是虚无缥缈脱离生活的,生活中的艺术可谓无处不在。穿的衣服、说的语言、吃饭用的餐具、家具板凳,这都是生活中的艺术。生活离不开艺术,离开了艺术的生活失去了多样性,是没有意义的。”

  长期从事美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傅吉泓对好作品的要求非常明确:非情无以动人。在他看来,一件好的作品要符合普遍的审美规律,点线面、节奏、韵律这些基本功不能忽略,但更重要的,要在作品中表达真情实感。

  “任何一种创作都是在表达,而好的表达能产生情感的流动、引发共鸣。要创作出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热的作品,创作者需要全情投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之中,再现生活,才能实现以情动人的效果。” 傅吉泓表示。

  关于作品的时代性表达问题,傅吉泓认为,无需刻意为之,因为每个创作者、每个人都天然地具有时代性。“只要是热爱生活的人,善于关注生活的人,就不缺乏时代性。时代性不是追求出来的,要落实到非常具体的生活当中去。画出自己的生活,便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时代性。”

  谈及吸引广大青少年踊跃参与的书画影大赛,傅吉泓认为,对举办方而言,大赛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体现了积极的平台作用;对作者而言,完成创作,给自己开启一扇发现美的窗户,养成新的观看世界的角度和方法,用形象的方式来抒发情感,意义重大。

  “关注自我内心,关注社会现实,关注自然生活,用最符合自身实际的笔触和心境,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传达自己的思考和态度,该稚嫩的稚嫩,该深刻的深刻。”这是傅吉泓对所有青少年创作者最殷切的希望。

编辑: 彭祎琦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