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山区小土豆用上“定制农机”

  5月15日,市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区,市农科院农机所科研人员演示新研制的马铃薯收获机。记者 栗园园 摄/视觉重庆

  一台小型拖拉机尾部挂着个“红箱子”,随着拖拉机的开动,“箱子”里的履带将地里的土豆连泥带起,通过震动,土豆“破泥”而出,几乎个个完好无损。

  近日,在市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区,市农科院农机所高级工程师李平向记者展示了这样一台新研制的马铃薯收获机。

  “眼下正值春马铃薯收获期,我们要把这台机器带到巫溪、开州、奉节等地开展试验示范。”李平说,市农科院农机所已为山区马铃薯“量身定制”播种、收获的中小型农机,将助力我市马铃薯机械化生产。

  北机南用“水土不服”

  近年来,马铃薯已成为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重庆种植面积在500万亩左右,主要集中在大巴山区和武陵山区,是山区重要粮食作物和增收产业。

  但由于适用农机少,我市马铃薯机播、机收比例仅为1.4%、1.7%,机械化率低成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在巫溪县举行的马铃薯绿色高效轻简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现场观摩会上,当地种植户示范操作了一台马铃薯小型收获机。受农机本身重量及动力原因影响,种植户操作时有些吃力。

  “巫溪是沙土,这还算好的。我市大部分地区是黏重土壤,这样的机器就用不上,挖出来的土豆都裹在泥巴里。”李平介绍,我市探索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开始于2017年前后,“那时,北方马铃薯机械化有现成的机器,我们就计划引进推广。”

  当时,青岛一家农机厂商专门为山区研发了中小型马铃薯播种机、收获机,一些马铃薯种植大户已购买使用,李平和同事便去了解机器的使用情况。

  然而,情况并不乐观。种植户反映播种机漏播率较高,超过10%,亩产减少400斤左右。若补种,一天就增加160元的人工成本,折算下来每亩多支出30多元;收获机也不适合重庆黏重土壤,马铃薯与泥土无法分离,达不到机收效果。

  “于是,我们决定改进技术,研发新设备。”李平说。

  播种机防漏播水平国内领先

  研发从播种机开始,李平发现,播种机漏播原因在于,与农机配套抓取种薯的“小勺”跟种薯大小不吻合。

  种薯要切割后才能播种,我市各地农户切割种薯的大小不一致。李平举例说,巫溪的种薯大,“勺子”装不下,永川的种薯小,“勺子”能装两三个。是不是把“勺子”改大,就能抓到种薯解决漏播?

  但经过验证,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漏播现象仍然存在。这时,李平想到包装厂采用的红外线检测技术,“生产线两边放置红外线发射器、接收器,发射红外线信号时,接收器收不到信号说明有货品阻挡了信号,便可进入包装流程,反之就停止包装,防止空盒产生。”

  李平把这套技术用在播种机上,并在“勺子”上方加装补充设备,一旦下方红外线接收器没有检测到种薯,上方就及时补充。“我们还装了警报设备,如果检测到补薯环节产生两次漏播,机器就会报警。”

  去年,这台机器终于成型,在巫溪进行试验示范,种薯漏播率不足5%,较传统马铃薯播种机降低7个百分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收获机挖土豆脱泥不伤皮

  近两年,随着播种机不断“进化”,李平开始同步开展马铃薯收获机的改良,重点攻克农机对黏重土壤的适应性。

  怎么才能让农机挖出马铃薯的同时将泥土抖落?李平首先选择将履带加长、增加抖动时间,可黏重土壤还是抖不掉。接着,他尝试增加抖动力度。“原来机器是上下抖动,我又增加了左右抖动,让土豆在履带上全方位翻滚。但力度过猛,泥巴抖落了,土豆皮也烂了,卖相不好。”

  轻了不脱泥、重了伤表皮,这个度该怎么拿捏?“只有靠笨办法,反复调试振动频率。”李平说,他们在重庆选取了10种不同程度的黏重土壤,分别调整振动频率,看哪种频率最好。通过两三年时间,终于在去年测试出理想的振动频率,10种土壤的马铃薯分离率均在95%以上。

  “如今,马铃薯播种和收获的机器都有了,我们计划先小批量生产再逐步推广,在实际生产中不断优化改进,减轻农户劳动强度、降低劳动成本,为山区小土豆做成大产业出份力。”李平透露,他还计划研发马铃薯微型播种机和收获机,让更多小农户也用上“定制农机”。(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栗园园)

编辑: 曹妤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