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探讨品牌出海新思路 助力重庆企业走向世界

5月18日,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2024陆海财经论坛举行。本版图片均由记者张锦辉摄/视觉重庆

林雪萍

帕拉格·康纳

武超则

曹虎

  5月18日,2024陆海财经论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包括驻华使节、智库专家、知名企业家、财经媒体、重庆出海企业代表等在内,来自20多个国家的200余位嘉宾,共同探讨品牌出海新思路,助力重庆企业走向世界。

  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林雪萍、全球战略专家帕拉格·康纳、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所长武超则、科特勒咨询集团全球合伙人曹虎作了主旨演讲。论坛还举办了中国企业出海报告分享及发布、主题对话、“重庆造”产业出海资源对接会等系列活动。

  林雪萍:重庆是城市精密制造开创者

  5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供应链攻防战》作者林雪萍在论坛主旨演讲中表示,重庆是城市精密制造的开创者,应进一步讲好重庆制造的故事,营造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

  林雪萍说,全球化处于2.0阶段,分布式工厂成为主要特征。在这个阶段,供应链安全替代了成本与效率的考量。供应链呈现脆弱多变、复杂交织的新形态,其重塑将是一个长周期的非平衡态。中国制造再出海,必须主动融入全球化2.0,建立供应链能力优势,做好深度嵌入全球供应链的准备。

  如何理解全球制造的供应链力量?林雪萍认为,可从控制力、连接力、设计力三个维度看待供应链的消长过程。其中,控制力是要建立系统性思维,破除“卡脖子”问题;连接力是城市活力的密码,城市创新活力来自其活跃的制造业;设计力则涉及管制规则与风险要素等内容。

  “没有一种产业不高端,没有一种行业要放弃。只有要淘汰的工厂,没有淘汰的行业。”林雪萍认为,重庆是制造大城,有坚实的工业基础,目前,重庆正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应形成更多内在连接力。

  在林雪萍看来,重庆是城市精密制造的开创者。鹅岭二厂曾是印钞厂,在中国现代印钞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曾代表着国内印刷行业的最高水平,“希望大家去鹅岭二厂参观时,不仅看到工业遗址文化,也要看到那里开创的历史。”

  林雪萍提醒,要改变中国制造“价廉物美”的标签,必须建立全新的全球化叙事能力,通过技术驱动实现品牌溢价。重庆应讲好制造的故事,营造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记者 廖雪梅)

  帕拉格·康纳:中国企业出海的最大机遇在亚洲

  当前,中国企业出海,最大的机遇在哪里?5月18日,知名全球战略学者、AlphaGeo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帕拉格·康纳通过线上方式发表主旨演讲时就此作出判断:在亚洲。

  在帕拉格·康纳看来,近年来,除了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亚洲其他经济体如印度、印尼、菲律宾等国的购买力增长速度也非常快。

  同时,亚洲很多国家的贷款利率非常低,企业获得融资的机会非常好。

  亚洲的经济一体化发展也非常好。自去年6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以来,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为亚洲区域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基于此,帕拉格·康纳认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最大机遇就在亚洲,尤其是南亚和东南亚。

  帕拉格·康纳说,目前,亚洲正处于第四轮发展浪潮中,除了中国外,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如巴基斯坦、印度、柬埔寨、泰国等,也是这轮发展浪潮中的“明星”。这些国家人口多,近年来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并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给中国企业出海带来了巨大机遇。

  此外,西亚、中亚不少国家已成为中国很大的贸易伙伴,它们不仅需要进口更多的中国商品,也需要中国在工业、技术等方面进行支持。

  “这些机遇,不仅要靠企业自己去抢抓,中国的大城市也应与亚洲其他国家大城市,在彼此之间建立枢纽网络,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助力。”帕拉格·康纳建议,重庆要思考应与哪些亚洲国家大城市推进互联互通,建立紧密联系,了解这些城市的需求是什么、挑战是什么、在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推动重庆企业找准目标市场,从而提高出海成功率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记者 黄光红)

  武超则:中国制造业企业要从出口向出海升级

  “中国制造业企业必须要从出口向出海升级。”5月18日,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所长兼国际业务部负责人武超则在发表主旨演讲时抛出了这样的观点。

  武超则认为,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中国如今的经济总量及贸易竞争力,是中国企业出海的“底气”所在。而欧美国家屡屡针对中国产品出口设置关税壁垒、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等因素,又让中国企业不得不想办法出海。

  从企业内部因素来看,从出口到出海,日益成为全球许多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中国制造业企业出海,可全方位提升包括全球经营能力、品牌建设能力和文化宣传能力等在内的企业竞争力。

  “从出口到出海,不仅是对关税、产能等问题的考虑,更是一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过程,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武超则说。

  武超则预测,未来,中国企业出海将出现四大趋势:关税敏感型企业,如汽车、消费电子、机械设备等企业,它们未来更可能是将组装、代工等部分环节出海;以家电企业为典型代表的企业,可能通过并购品牌的方式,实现从贴牌代工到品牌出海;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化工企业等,可能会因为海外生产成本更低而出海;锂电池企业等需要传统资源品的行业企业,为降低国内生产成本,可能通过并购资源、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的方式出海。

  武超则同时提醒,制造业企业出海,也面临诸多风险,如,地缘政治影响等。

  中国企业如何提高出海成功率?武超则建议,要进行属地化产品开发,要有属地化品控、属地化生产配套及属地化的品牌运营、经销渠道、售后渠道,还要有本土化团队。

  另外,企业还要实时了解海外市场环境和风向的变化,时刻关注各类海外市场风险。(记者 黄光红)

  曹虎:打造全球品牌是企业出海关键

  5月18日,科特勒咨询集团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及新加坡CEO曹虎在主旨演讲中称,打造全球品牌是企业出海关键。要打造全球品牌,必须要讲好品牌故事、企业故事。

  曹虎认为,出海是中国企业升级、发展,从地方品牌走向全球品牌的一个必然过程。中国企业出海大概会经历4个阶段——

  1.0阶段:产品国际贸易。以OEM(原始委托生产,俗称“代工”)为生产基础,依托出口商为中介的国际贸易出口。

  2.0阶段:分销渠道国际化。企业建立直客渠道,在线下设立分公司,进行区域市场开拓。随后,线上进入亚马逊和其他电商平台。

  3.0阶段:本土化经营。企业为本地用户和本国客户迭代和优化专属产品,建立当地的售后服务和研发团队。

  4.0阶段:全球品牌。统筹品牌、研发、供应链以及全球分销体系,共同分工和协同服务全球客户,这也是耳熟能详的欧美大型跨国公司所处的阶段。

  “为什么打造品牌是企业出海的必选项?这是因为在供应链同质化竞争中,没有科技突破的时候,品牌是企业的‘护城河’,是唯一能够实现持续增长的关键。”曹虎表示,要打造高价值的品牌,企业必须理解并敬畏消费者需求,真正融入当地社区,创造实实在在的在地价值,成为盈利并能够改善社会的斑马型企业。

  “过去,中国企业不愿讲述品牌故事,这种情况必须改变。”曹虎强调,品牌建设需要传奇故事和粉丝,需要企业在数字化的生活场景中和消费者进行持续沟通,形成强大的文化叙事以及在地化的文化共鸣,文化叙事和服务升级成为出海企业必修课。企业要努力成为全球品牌,而不仅是全球卖货者。(记者 廖雪梅)

  嘉宾论道>>>

  出海3.0时代到来 中国品牌如何赢得世界市场

  中国品牌出海,已从过去主打外贸服务的1.0时代、开展自主营销的2.0时代,进入到如今布局海外研发生产业务的3.0时代。面对新的市场形势和时代要求,中国品牌要更好地闯世界,应遵循怎样的思路,注意哪些问题?5月18日,在2024陆海财经论坛上,各方专业人士展开了热烈交流。

  善于学习 塑造“中国制造”新形象

  “中国品牌应该从国际品牌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运作上去汲取经验。”华为前海外片区副总裁、传世智慧创始人范厚华表示,比如欧洲的汽车、家电、通信企业在海外大区采用高度的本地化策略,把技术、品牌和管理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范厚华指出,优秀的国际品牌都注重平台价值,注重相互竞争的差异化,这样一来就不会那么“卷”。同时,这些品牌还注重在当地的社会责任,建立了“高大上”的形象,注重全球化人才的使用。

  长安汽车中东非洲事业部(国际公司)副总经理尹童对此十分赞同。他表示,中国品牌出海要扮演好“企业公民”的形象,实施好长期化和本土化策略,要从过去单纯把产品卖出去,转向解决消费者的痛点,提供解决方案。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宣传中心副主任杭锦峰强调,中国的制造业品牌要真正在国际上打响,必须实现技术和标准上的领先。以汽车为例,这两年新能源汽车发展,助推了中国汽车品牌由大变强。如今大众等国外知名品牌都在同国内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可以说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品牌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发展时期,中国的汽车品牌出海一定要采取抱团取暖的策略,还要在芯片、智能算法等一些基础层面取得突破,才能够真正打响“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

  物流+金融 为企业出海提供核心支撑

  “中国品牌出海需要相关行业协同,创造更好的支持体系。”阿里巴巴商学院智能商务系教授朱传波表示,以跨境电商物流为例,这是一个“点线面”结合的支撑体系,“点”包括港口、货运站、海外仓等,“线”是物流干线,“网”则是覆盖的服务,如物流企业和各跨境平台。中国品牌要更好地实现出海,就必须打通链路服务,实现降本增效,此外,每个企业也需要结合具体业务,来搭配相适应的物流方案。

  中新环通(重庆)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火泉表示,中国企业开展海外贸易,一定要用好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平台。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例,2017年至2022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共建省区市与东盟贸易额从756亿美元升至1310亿美元,年均增长11.6%,未来的机遇和潜力巨大。

  与会人士十分关心中国品牌出海的金融支持。中信银行重庆分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李卓凌表示,对于中国品牌特别是中小企业品牌而言,要注意跨境资金结算的安全和便捷问题,特别是小币种汇率变动以及全球现金管理等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此外,相关企业还需要关注海外当地的营商环境以及合作方信用等方面的问题。她强调,企业需要寻求专业的金融服务。

  技术赋能 数字AI推动品牌出海

  阿里云公共云事业部西部大区西南生态解决方案总经理吴昊表示,如今数据安全正在成为中国品牌出海的一大挑战,选择好的海外数据中心非常重要。此外,海外数据业务也需要相应的开发和运维人员,但聘用当地的技术人员往往在语言沟通、时差、技术适应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他建议企业选择好的数据平台,能尽可能覆盖更多的海外国家业务,并帮助企业达到安全合规。

  “现在AI技术的发展,也能够更好地为企业赋能,实现降本增效。”阿里巴巴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公共事务部中西部负责人罗海文表示,比如说一个面向海外的短剧产品,现在通过AI,就可以把中文字幕直接翻译成英文,甚至可以把角色声音换成海外目标市场的语音,未来还可以实现换脸。再比如,过去商品信息管理大量工作都是由人工来完成,现在AI就可以自动完成。此外,AI还可以帮助供应商进行精准流量投放,帮助商家完成信用证制单等事务性工作。

  亚马逊全球开店西区战略拓展和区域市场负责人戴思维介绍,最近亚马逊在消费者端推出了生成式AI搜索系统,它可以精准地匹配用户与卖家,有可能成为电商颠覆式的流量入口。此外,通过AI还可以只凭一张图片,就生成商品的详情页,并且只要一分钟,而以前通过人工方式可能需要一天,“数字化智能技术未来将越来越多地为中国品牌出海进行技术赋能。”(记者 白麟)

  声音>>>

  “越来越多中国企业选择出海,并不是贸易摩擦下的被动外迁,而是经济增长的内在诉求。”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海外经济与大类资产首席分析师钱伟

  “有意投资非洲的渝企,可考虑将非洲东部的肯尼亚作为‘桥头堡’。”

  ——重庆市中基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重庆市贸促会驻肯尼亚代表处首席代表文化

  “常言道入乡随俗,到海外投资,渝企不仅要遵守当地法律法规,更要有意识地规避各类法律风险。”

  ——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钟英通

  数读>>>

  6亿次

  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副总经理柴文介绍,目前,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在全球拥有超过1800万用户,年均曝光量超过6亿次、互动量超过5000万次,可为想出海的重庆企业提供助力

  (夏元、周盈、肖乔整理)

编辑: 王彩玲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