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聚焦高质量发展丨厂区变景区、“锈带”变“秀带” 重庆如何唤醒“被遗忘的角落”?
2024年05月16日 11:32 来源: 新华网

(海报设计:王可)

  新华网重庆5月16日电(韩梦霖)今年“五一”假期,重庆20个城市更新项目累计接待客流达251万人次,成为不少来渝游客放进出行攻略里的新“打卡目的地”。其中,以军工为主题打造的文创园——江北区洋炮局1862(一期)项目,短短几天吸纳客流15万人次。

  “现代风”融入“工业风”

  在工业遗产“肌理”中注入新内涵

  这个文创园位于江北区北滨路上,是依托原江陵机器厂的老厂房与防空洞旧址打造的文创基地。

  翻开历史卷轴,江陵机器厂前身可追溯至1862年创办的上海洋炮局。新中国成立后,工厂改名为“国营江陵机器厂”。作为一家大型军工企业,江陵厂不仅带动了附近区域的发展,也承载着几代人成长和生活的记忆。

利用老厂房打造的工业洋炮局1862项目(一期)。新华网 发

  随着时间推移,曾经的工厂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并未随之消失。

  “作为重要的工业遗产,厂区里保存有大量文保建筑。通过城市更新,为工业遗存注入文旅新业态,有助于留住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脉。”江北区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漫步在文创园内,砖石结构的墙体、大跨度屋顶、高大的窗户,延续了厂房建筑独特的工业美感。园区在更新中采用了“修旧如旧”的方式,保留了大量老车间、老厂房,同时深度挖掘军工历史文化,设置文化展陈馆、坦克、大炮等特色景观,让游客深入了解兵工产业的发展历程。

文创园内融入了涂鸦等大量现代流行文化的元素。新华网发(宋琰 摄)

  园区内,旧厂房被设计成小清新风格的茶饮店、斑驳的砖墙涂画上创意涂鸦、角落里设置了“出片”的打卡背景……“工业风”与“现代风”的有机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情景式消费体验。

  文创园运营管理方、嘉凯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唐雅男介绍,“我们在历史文化本底上嵌入当代流行文化的基因和符号,把色彩更鲜明的‘橘色’点缀到灰色的工业建筑群中,用年轻的潮流元素激活厚重的工业园区。”

  “在这里,不仅能够触摸历史,还能体验到现代文创带来的活力。”一位游客表示。

  重庆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自1891年开埠以来,在长达130多年的工业发展历程和探索实践中,积淀了包括厂房仓库、办公建筑、生产设备等在内的大量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在原厂搬迁或合并后,不少都成为了城市里“沉睡的空间”。

  此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重庆部分工业遗产曾面临“拆”与“留”的抉择。为此,重庆市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为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完善的规划设计,并启动了市级工业遗产认定申报。

  近年来,在推动以“两江四岸”为主轴的城市更新中,重庆还对一批特色鲜明、文化价值突出的工业遗产,在保护基础上创新性地进行功能转化和利用,依托其历史文化底蕴,融入现代元素和文化创意,创新工业文化表达方式,同时引入商业、办公、文创等新业态,通过功能创新、空间重组等手段,在工业遗产“肌理”中注入新内涵,让工业遗产重焕生机。

重庆国际光影艺术节举办期间的重庆美术公园。新华网 韩梦霖 摄

  “锈带”变“秀带”

  工业遗存焕新助力城市品质形象提升

  如今,一座座饱经风霜的老厂房,被打造成工业美学和艺术美学相得益彰的文旅新地标;一片片见证岁月的老厂区,被重塑为文化艺术、休闲消费的城市空间新载体。

  今年伊始,重庆九龙坡区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重庆国际光影艺术节“刷屏”朋友圈。艺术节举办地重庆美术公园,也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谁曾想到,这样一个在夜间光彩夺目的美术公园,竟是在一座发电厂的废旧厂房上“蜕变”而成。

  地处九龙半岛的重庆发电厂,是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地区首座自动化火力发电厂。其中,两座240米高的大型烟囱,既是发电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重庆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工业遗产建筑之一。

  2014年,电厂启动环保迁建后,两座烟囱先后“熄火”,曾经的厂区何去何从,也一直受到社会关注。

  “‘双子’烟囱不仅是地标,也是九龙半岛对话工业发展历史的‘窗口’,应该予以保留。”九龙坡区政协委员张伟呼吁。经过多方努力,重庆发电厂旧址被确定为全市首批工业遗产,“双子”烟囱也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

  “在重庆美术公园更新设计中,我们在烟囱周闻的平台上安装了多盏光影灯。白天还保留烟囱原来样貌,到了夜晚通过炫酷的灯光设计,赋予其新的生命,用灯光艺术再次‘点亮’这座城市。”重庆市设计院建筑设计五院院长杨洋介绍。

  “重庆美术公园呈现两种不同视角——从远处看,厂房还是原来熟悉的样子;从近处看,这些厂房则被改造成博物馆、商业空间等,赋予了工业建筑新的功能。”杨洋说。

  “工业文化一直是重庆这座城市文化形象和文化精神的重要元素,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大力推动工业遗产转型发展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激活工业遗产的价值,对于拓展公共文化空间、盘活低效资源、提升城市品质形象非常有意义。”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彭劲松表示。

位于嘉陵江畔的“悦来庄稼”项目。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建筑是可以阅读的故事书

  “工业乡愁”滋养现代城市精神

  通过系统性重塑和改造,更多年轻市民记住了属于这座城市的“工业乡愁”,也让厚重的工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融入重庆城市精神。

  近日,位于嘉陵江畔的“悦来庄稼”内举行了一场特别的美育课活动。家长与孩子们一起创作艺术作品,在工厂机房遗址内围炉煮茶,通过与工业遗存的亲密接触,沉浸式体验工业文化魅力。

  “之前没带孩子进过工厂,这是第一次带他走进老工厂参加活动,了解什么是工业以及城市发展历程。”一位参加活动的家长表示。

  “悦来庄稼”原址前身为1969年建设的重庆江北化肥厂,2017年,重庆悦来投资集团对停产搬迁后的厂区开始进行保护性开发。

  在由液氨压缩机房改造的M House示范区,工厂原来的冷却塔和管道,成了天然的“色块”和“线条”,勾勒出悦来庄稼项目独有的“工业风”。

  目前,“悦来庄稼”M House内设有主题历史陈列展,参观者可以看到化肥厂曾经的老物件,二层展厅还设有国际知名艺术家盐田千春艺术装置作品《他人间的谈话》。室外原氨合成塔还设有知名艺术家宋冬灯光装置作品,整个老厂区内洋溢着文艺范。

  “化肥会帮助庄稼生长,我们希望通过整体打造,引入更多业态,发掘这里的文化底蕴,用艺术文化的‘化肥’,滋养现代城市精神的‘庄稼’。”“悦来庄稼”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

“悦来庄稼”内的艺术展陈。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通过这些城市更新项目,公众也能直观感受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时代变迁,有助于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彭劲松认为。

  工业遗产在改造转型后如何持续引流,探索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形成与城市协同发展的效应?

  对此,重庆市设计院研创中心主任方小桃建议,要丰富工业遗产空间的业态,利用好工业厂房的室内空间优势,充分融合创意办公、展览、文娱等业态,使其多元、有趣,并预留一定面积的空白场地,用于不定时更换商业内容来持续吸引人流。

  此外,她还建议项目主动嵌入所属社区的服务配套体系中,可以在遗址厂区里设置足够的停车、休闲和公共服务设施,吸引游客的同时就近服务附近居民。

  “重庆目前工业遗产分布较多,在活化利用时还应结合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确定自身项目独特的辨识度。”方小桃表示。

编辑: 陶玉莲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