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商圈纽带”,不少市民在此消费、休闲。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总书记到我们社区了!欢迎总书记!”4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考察。总书记的到访,让整条街巷沸腾起来,干部群众纷纷围拢过来,欢呼着向总书记问好。
民主村社区是一个老小区,2022年初启动更新改造项目并纳入全国有关试点。这里采用“留、改、拆、增”多元模式,老厂老院历经沧桑,如今涅槃新生,成为居民新家园、商圈新纽带、创业新天地。
在民主村社区,习近平总书记察看小区改造和便民服务情况,听取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为基层减负情况介绍,并同干部群众亲切交流。
记者来到民主村社区,回访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干部群众,感受那些难忘瞬间。回忆暖心点滴、回味殷切关怀,大家表示,总书记的到来,激发起自己接续奋斗的热情和干劲,将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把日子过得更幸福、更红火!
民主村“更新记”
总书记看得仔细、问得深入
下午5时许,雨过天晴,阳光洒落,民主村社区热闹依旧,逛街休闲的人群络绎不绝。
社区中心区域有一栋墙体由红砖构成但却加设了钢结构和玻璃罩的建筑。这是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专家楼,如今成为展陈民主村和重庆建设厂历史文化的社区会客厅。
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来到社区会客厅。
“社区会客厅的墙上,我们分板块详细展示了民主村社区的前世今生和社区的相关工作,总书记在这里驻足,看得很仔细,问得也很深入。”民主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伍成莉回忆起为总书记作介绍时的场景,难掩激动。
浏览民主村老居民们的纪念相册,一栋栋老建筑的照片,记录着时代变迁,也展示着这个老旧社区逐渐没落的一面——楼体年久失修、管道老旧、飞线满天,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转变是从2022年初开始的。九龙坡区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名单,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成为市级重点项目,民主村的更新拉开序幕。
如今,走进民主村社区,脚下是青石铺就的街道,古朴而典雅。街道两旁及周边,老式的苏式红砖建筑林立,它们与随处可见、枝繁叶茂的黄葛树相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伍成莉感慨,曾经,民主村社区被杨家坪商圈最大的两个商业体——万象城和西城天街夹在中间,是个尴尬的存在,当地居民戏称“旁边是商场,我们是乡场”。
现在,社区与两个商场实现了无缝连接,能从世界名牌聚集地,径直穿越到烟火气十足的老街商区。这个焕新的幸福“老城”,已经成了老百姓美好生活的载体。
“总书记对社区环境改造工程很关心。”伍成莉说,当看到路网优化前后的对比照片时,总书记详细询问了管网下地的相关情况。“我向总书记汇报民主村社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是如何利用‘留、改、拆、增’多元模式,让这个拥有70多年历史的老小区重新焕发光彩。”
听完“民主村更新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一个重点,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既要保留历史记忆和特色风貌,又要解决居民关切的实际问题。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岳顺还为总书记介绍了重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相关工作的推进情况。总书记一边听介绍,一边仔细看汇报材料。
全市需改造老旧小区有8000个、190万户,截至2023年底已启动实施6069个,惠及群众145万户。今年,还要新开工改造1835个小区,一季度已开工58%。
我市坚持系统谋划、系统提升、系统保障,聚焦群众最关心关注的问题,改造水电气管网4665公里,加装电梯5100余部,建成社区服务中心500余处、一老一幼设施1500余处,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主村社区的“蝶变”就是最生动的注脚。
居民办事方不方便、社区干部减负没有
总书记非常关心
如何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的问题。
从社区会客厅出来,总书记走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张礼群正在柜台办理社保卡。
65岁的张礼群回忆,突然见到总书记,她本来还有些紧张,“看见总书记亲切地望着我笑,我的拘束感瞬间消失了,主动给总书记打招呼。”
“总书记问我,办卡方便不,要手续费不?我回答,方便,不要手续费。”张礼群高兴地说,如今办理社保卡只需要带一张身份证,2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所有流程;取卡的选择也很多,可以第二天到社区来取,也可以选择邮递到家。
接过张礼群的话头,伍成莉一边用平板电脑打开“渝快办”App,一边向总书记介绍:“除了线下办理,我们很多事情都可以线上办了。这是全市推行的‘渝快办’App,居民在手机上下载这个应用,许多事就可以线上办理。”
伍成莉还拿着“四清单一目录”的文件向总书记汇报:“这是市里下发的文件,明确了社区的服务事项。我们社区依法履行职责33项,社区工作负面清单28项,对不属于社区出具证明的事项也作出了明确规定,这种清单的方式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
听了伍成莉的介绍,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
为了让基层不再耗费大量精力重复填表、报数据、交材料,重庆着眼简便高效、源头治理,开发运用“一表通”应用,以“一张表”简化数据填报,构建自上而下、条块联动的数据通道和共享机制,由“找基层要数据”转变为“在系统取数据”。
如今,借助“一表通”,需要汇集的数据没少,基层的压力却轻了。对于这一点,伍成莉深有感触。
她对总书记说:“除了‘渝快办’,市里还推行了‘渝快政’,‘渝快政’里有一个全市贯通的‘一表通’智能报表应用,让我们能省时省力。以前,我们要给很多单位报表,有些数据信息差不多,就是表格形式不一样,去年我们总共报了103张表,现在只需要报12张,系统还会自动提示报表,我们只需更新维护,10分钟就能完成。”
不仅如此,在基层治理方面,“渝快政”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主村社区常住人口为8054人,聚焦“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需求,社区开展网格化管理,为居民提供精细化服务。伍成莉说:“我们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对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借助‘渝快政’里的‘一键报事’应用,将问题上报给街道,街道的基层治理指挥中心收到后,就会立即响应,及时调度,实现闭环管理。”
伍成莉介绍时,习近平总书记一边听一边点头。面对这位充满干劲的基层干部,总书记亲切地询问她基层工作累不累。
“身体累,但心不累。现在我有更多时间服务群众,去的次数多了,服务时间长了,居民就会更认可,自己也很有成就感!”伍成莉的回答掷地有声。
“一老一小”的生活质量
总书记挂念于心
“一老一小”的生活质量怎样?习近平总书记同样挂念于心。
在一幅两位老人下棋的旧照片前,总书记停下脚步,注视良久。“总书记指着照片问我,坐着的那位老人家可能有百岁了吧?我回答说已经98岁了。”伍成莉说。
伍成莉向总书记汇报,民主村社区60岁以上老人有2600多人,占比32%。“总书记马上问我3个问题:社区的老楼有多高、有没有电梯、老人方不方便下楼?”伍成莉回答说,社区里的楼梯房一般8层高,已有部分加装了电梯,二期工程还要继续加装。
“总书记特别关心我们老人们的晚年生活,让大家心里暖暖的!”回忆起与总书记的见面,社区居民陈代蓉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当时,陈代蓉和邻居们正在社区食堂吃晚饭。总书记笑着问他们饭菜味道好不好、价格贵不贵,大家都说很满意。听了居民们的心声,总书记鼓励社区食堂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书记离我不到一米,轻言细语、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和我们老百姓完全没有距离感。”陈代蓉和同桌食客都是以前建设厂的职工,大家都是老邻居好朋友,经常约着“下楼吃饭”,在热闹的幸福“食”刻中共同回味在厂里的时光。
在社区食堂内,总书记弯下腰亲切地问一个小男孩,是否在附近上幼儿园,小男孩的奶奶代为回答“对”;总书记继续问幼儿园、小学、中学都有对口吧,这位奶奶满意地说“都有都有”。
“总书记这些提问,从细微处见民生情。”伍成莉说,这些看似“家长里短”的百姓小事,其实都是关系国计民生和人民幸福的大事。
半个多小时的考察调研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一边走、一边看,一路交流、一路叮嘱。听说总书记来到家门口,居民群众欢欣鼓舞,纷纷围拢过来向总书记问好。总书记亲切挥手、微笑回应。
最后,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建设渠”小广场,与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这个小广场曾是一条泄洪渠,后来变成了臭水沟,经过整治,现在已成为居民日常休闲和社区活动的重要场地。
“希望你们在这里过得开心、幸福、健康。”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对在场的居民说,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殷殷关怀,暖人心田;谆谆嘱托,催人奋进。
“总书记这么关心百姓生活,把民生放在心上,我们更要多做些实事,服务好群众。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激发起伍成莉等社区干部们强烈的使命感与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