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庆:农机无人驾驶作业 春耕用上“黑科技”

  暮春时节,温暖的春风吹拂着巴渝山川,“春耕画卷”在巴渝大地次第铺展。

  连日来,记者在多地走访时看到,一批新设备、新模式、新技术的运用和推广,使巴渝乡间沃野上演着“新时尚”,呈现出一派农业生产新气象。

  新设备

  农机无人驾驶作业

  记者在重庆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区看到,市农科院农机所正高级工程师佘小明带着他“拉风”的无人驾驶农机大展身手。

  随着遥控操作,农机从田间驶过,播种、施肥同时完成,一小时就能作业2至3亩。“农机上搭载了导航系统,如果地形更规整一些,它甚至能自主作业。”佘小明说。

  这是佘小明专为丘陵山地农业定制的小型多功能无人驾驶作业平台。该平台通过更换部件能完成更多作业场景,甚至还能在果园里喷洒农药。

  重庆山地地形复杂,给农机操作使用带来难度。近年来,我市瞄准无人驾驶农机进行科研攻关。去年,市农科院研发的果园无人对靶施药机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智慧农业建设优秀案例。这台农机不仅能将作业效率提高两倍以上,还能节省农药30%以上。

  新模式

  “派单式”服务省时省力更省钱

  对于农业机械化带来的便利,永川区何埂镇沙坪村种粮大户陶明感受颇深:“以前种田我用牛耕,每亩的人工成本是200元。现在旋耕机每亩服务费仅80元,真是又快又好又省钱!”

  沙坪村过去的农田条件并不好,土地分散零碎,不少地块坡度大,大型农机无法作业,种植效率一直提不上来。去年,经过高标准农田整治后,大型农机开进田间成为现实。

  因此,陶明今年承包了1000多亩田地种植水稻,并在春耕时请来市供销合作社旗下重庆智慧农服集团的社会化服务队伍前来帮忙。

  开春以来,火热的春耕生产一线,很多村民都享受到了“田保姆”的贴心服务。

  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河镇,油菜种植大户田军洪急需开展病虫害防治。一通电话,无人机“飞手”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一天就完成了150亩油菜的统防统治。

  在渝北区统景镇江口村柑橘示范基地,农业社会化服务力量提供沃柑拉枝处理、清园打药等多项作业,服务面积达到300亩次。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户劳作强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举措。今年我市将农业社会化服务纳入全市重点民生实事,要求市农业农村委、市供销合作社作为责任单位,以粮油作物耕、种、防、收四个环节为重点,在全市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180万亩。

  为了让服务更贴心,重庆智慧农服集团还利用智慧农服数字农机跨区调度平台全力服务好春耕生产,让“派单”更为便捷。

  新技术

  工厂化育秧“不靠天”

  随着机器转动,一盘盘绿油油的秧苗在传送带上循环移动,待长成后,再搬出工厂,放入大田进行栽插——这是记者在铜梁区土桥镇高垭村育秧工厂看到的作业场景。

  “育秧工厂实现了自动补水、补光和保肥,一条生产线可以摆放1070盘秧苗,育秧周期为20到25天,大约能满足100亩水田的秧苗需求。”铜梁区土桥镇农技人员欧阳玉洁说。

  今年,土桥镇高垭村、大磨村首次建起了智能化育秧工厂,在满足村集体经济秧苗栽插需求的同时,还可为周边种植户提供社会化服务。这两座智能化育秧工厂,集成了浸种、育苗、施肥、补光等多种功能,进一步提高了育秧效率和秧苗质量,节约了人工管护成本。

  工厂化育秧是水稻育秧新模式,它通过智能设备实时调整大棚温湿度、补光等,育秧周期短、效率高,成活率大大提高,且浪费种子少,长出的秧苗齐、壮,病虫防治比较方便,已在我市永川、綦江、奉节等区县得到推广。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依托智能化育秧工厂,我市大幅度提高了育秧效率和秧苗质量,实现了育秧不再“靠天吃饭”。

编辑: 王龙博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