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北碚打造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缙云山样板”

  北碚缙云山 摄/秦廷富 

  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

  参加缙云山生态环保公益研学活动的孩子们在黛湖做净水实验 摄/秦廷富

  北碚区澄江镇柏林村露营基地,游人在湖边乐享户外休闲乐趣 摄/秦廷富

  新北温泉公园

  古木参天,云雾氤氲。

  仲春时节,踩着满地松针,漫步在北碚区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黛湖畔,山水相融的生态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前些年,由于私搭乱建、违规经营,酒店和农家乐无序粗放发展等因素,黛湖及缙云山部分区域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坏。

  2018年6月以来,重庆开展缙云山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法建筑、探索生态搬迁、导入生态产业……如今的黛湖碧波荡漾、草木环生,成为市民亲山近水的公共生态空间。

  近年来,北碚区坚持问题导向,既做好缙云山整治修复“前半篇”文章,又做好“两山”转化“后半篇”文章,提质打造“一心四片”发展格局,以改革的举措破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形成调控有度、监管有力、协同有效的整体推力,打造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缙云山样板”。

  构建山地溪塘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在缙云山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北碚区创新推出退地入城和异地迁建两种方式,减少原住民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自愿放弃生态搬迁建房权益退地入城的,收回生态搬迁建房权益和宅基地使用权,给予一次性补偿;对愿意继续在农村生活异地迁建的,按原规模、原标准、原功能对等原则,统一在保护区外规划建房,顺利推动缙云山完成203户520人搬迁工作。

  截至目前,缙云山综合整治累计拆除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62万平方米,269宗突出环境问题全部清零。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搬迁原住居民130户342人,实验区地质滑坡隐患和生态脆弱区域引导搬迁原住居民73户178人,在保护区外围搬迁企业38家,栽种植物77.5万株(棵)、覆土复耕复绿48.15万平方米,缙云山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缙云山综合整治修复工作获得了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中央统战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肯定,北碚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首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天然氧吧。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一诗中,寥寥数字便勾勒出一幅巴山渝水的秀美风景。在缙云山综合提升过程中,“巴山夜雨”的独特韵味也得以重现。

  绿化修复后的黛湖对外开放,一步一景的湖光水色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观光打卡。在黛湖水系北端,雨鸣涧区域经过生态修复后也重焕生机,擦亮“巴山夜雨”的名片。

  不仅是黛湖。在缙云山生态整治的基础上,北碚区引进高水平运营团队,创新构建“山地溪塘复合生态系统”,谋划打造黛湖、腾龙垭、雨鸣涧、凭风看云等生态修复项目28项。

  同时,北碚区合理设置“快进慢行”系统,分级布局旅游驿站7个、观景平台2个,建设缙云山生态环道约62公里,完善嘉陵江滨江星光大道、缙云山登山步道、璧北河彩色步道等衔接步行设施约61公里及配套设施,让沿线景观串珠成链、连点成片。

  “我们全面摸清山水林田湖草资源和建构筑物底数,采取分层调查监测、成果集成与分析方法,构建‘技术架构、数据构成、信息提取、主要功能’等资源调查体系,集成12类8000余条监测数据形成资源本底档案,动态掌握土地、林木、水资源等各类资源质量、数量及分布情况,从中生成269宗生态环境问题清单,为实现精准监管打下坚实基础。”北碚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多措并举之下,缙云山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2017年至2023年,缙云山森林覆盖率从94%提升到98.6%,地表水中氨氮从每升0.12毫克降到0.08毫克,大气中PM2.5从每立方米38微克降到33微克,负氧离子浓度从1100个/立方厘米增长到1708个/立方厘米。

  优质生态资源转化为财富 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缙云山综合提升的目的在于实现生态价值转换,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澄江镇缙云村村民周红尝到了甜头。

  “过去我们开农家乐,仅是给游客提供食宿,空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却做不出特色,价格也很低,100块钱一天包吃三顿饭还包住宿。”周红说,以前大家经营农家乐都是做“量”,同质化严重,既辛苦又赚不了什么钱。

  在缙云山生态整治后,周红与丈夫龙杰一合计,决定依托缙云山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将农家乐提档升级,“山之语”民宿正式营业,此前的农家乐摇身一变成了民宿,客房配置也全面升级。

  “民宿房间比原先的农家乐少了,但收入却增加了,现在的价格比以前贵了几倍,但上门的游客反而更多了,而且还有不少回头客。”周红介绍,每逢“五一”、国庆等假期,客房天天爆满,几天的营业额就能达到两万多元。

  “靠山吃山”,在数年的缙云山整治之后,有了全新的诠释。

  近年来,北碚区对31家农家乐进行统一包装提升,形成独具巴渝风情的民宿集群,并配套开发围炉煮茶、露营住宿等休闲项目,让缙云山成为近郊旅游的网红打卡地,也让当地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今年2月24日,元宵佳节,天空飘洒着蒙蒙细雨,位于缙云山脚下的三花石游客中心却热闹非凡。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喜庆锣鼓声声响亮,特色集市人头攒动,人间烟火热辣滚烫。

  这一天,持续半个多月的“龙登缙云——缙云山等你过大年”主题迎春活动依旧人气爆棚。最热闹的莫过于游客中心一侧新搭建的舞台,已连续举办16年的“重庆市曲艺名家闹元宵”活动正上演着精彩的节目。“北碚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随着本土著名笑星凌淋的登台,现场气氛被推向高潮。

  “我喜欢到缙云山来感受大自然,现在缙云山不仅环境越来越好了,活动也越来越丰富了。”来自渝北区的游客陈晓茜说。

  2023年以来,“解锁缙云山新玩法”“美丽重庆 缙在北碚”“龙登缙云”等系列主题活动的举办,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缙云大集、缙云龙宴、缙云雅宿等系列活动,与温泉、民宿等旅游产品的联动效应,深受广大游客好评。据统计,缙云山片区2023年实现过夜游客人数35万人、旅游总收入达3.8亿元。

  打造环缙云山生态建设及生态产业化项目 生态文明改革带动产业发展

  4月的缙云山,春光明媚,景色宜人。嫩绿的树叶、五彩斑斓的野花和云雾缭绕的山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构建缙云山“一心四片”发展格局,是北碚做好缙云山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的重要抓手,也是辐射带动北碚全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何为“一心四片”?北碚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心”以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等为重点区域,以红色基因、生态文明、国家安全等教育传承为特色,融合培育红色研学、绿色科普、高端康养等多元产业,打造成渝地区知名红色研学教育基地。东片区以金刚碑历史文化街区、北温泉风景名胜区等为重点区域,引入金果园EOD等产业项目,开发“缙北星空”民宿、露营基地等系列产品,打造生态人文休闲度假区。南片区以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为重点区域,加快推进数字化及智慧城市建设,打造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西片区以柏林村为重点区域,引入缙麓田园乡村振兴等特色项目、开发共享农场等旅游产品,发展共享经济、文创经济和休闲经济,打造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北片区以温泉谷文旅产业园为重点区域,着力培育健康医疗、大健康装备制造等新业态,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绿色发展的关键,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近年来,北碚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全区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连续3年居全市第一,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全市前列。坚持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大力发展智能传感器、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不断增强经济的“绿色含金量”,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2023年,北碚区智能传感器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0.4%,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占比达到67.8%,规上软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5.2%。

  此外,作为国家批复的第二批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EOD试点项目,北碚区环缙云山生态建设及生态产业化项目(一期)已启动。该项目涵盖科学自然里、缙麓生态城、金果园片区生态整治提升、梁滩河马鞍溪流域治理、森林品质提升等项目,建成后可推动经济、社会、生态三方共赢,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春华秋实结硕果。2023年,北碚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缙云山整治提升入选新重庆建设开局第一年十大工作亮点,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打造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缙云山样板”项目入选重庆市最佳实践案例、第一届重庆市改革创新奖。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打造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缙云山样板,进一步聚焦生态田园都市区、人文科教创新城‘两大定位’,做好生态人文、科技创新、民营经济、城乡融合‘四篇文章’,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全力打造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北碚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张沥文 图片除署名外由北碚区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 刘磊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