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资料图片)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1月4日,西渝高铁开州段赵家普里河特大桥正在施工。西渝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将进一步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关中平原城市群之间的联系。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成科国重忙碌的锂硫电池中试线。(受访者供图)
“这么一小块电池,很有可能颠覆产业格局。”2月19日,在位于绵阳科技城新区的四川成科国重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科国重”),总经理雷天宇语出惊人。
这块被业内称之为“超级电池”的锂硫电池,其蓄电能力比同等体积的磷酸铁锂电池高30%,而重量仅为后者的40%,可在零下60℃—100℃环境下正常运转。
从去年9月试产至今,成科国重已获得无人机企业的千万级订单,电子消费品领域产品也进入试验阶段,未来年产值过亿不是梦。
近年来,领跑四川三大省域经济副中心的绵阳备受瞩目。2023年,绵阳GDP站上4000亿台阶、经济增长跑出8%的速度,成百上千个“成科国重”是其最大底气。
绵阳的崛起并非个案,四川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群正成型起势。
自去年12月到2024年2月,四川接连发布关于支持绵阳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意见,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正式从规划层面进入施工阶段。
摊开川渝地图,你会发现,四川三大省域经济副中心有两个和重庆交界,即使距离最远的绵阳离重庆也不过200公里。国家战略的大力实施,叠加空间地理的邻近性,注定让“重庆”成为四川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的“高频词”。
那么,四川在重庆西部规划打造的三大省域经济副中心,会给区域经济格局带来哪些改变?对重庆而言,这究竟是“急”还是“机”?在四川区域发展的大棋盘中,又有哪些值得重庆学习?
四川省域经济副中心布局意在“一箭双雕”
各大地级市开启“竞速模式”
成都“一城独大”且与其他地级市经济体量差距“越拉越大”,是四川长期面临的现实问题。
数据显示,2023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为60132亿元,成都地区生产总值为22074亿元,成都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为36.71%。
“一城独大”的另一面,则是四川“腰部城市”乏力,大多地级市城市经济体量只有成都1/10—1/5,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而四川,也早就看到了问题所在,打造省域经济副中心就是其对症开出的一剂药方。外界普遍好奇的是,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标准是什么,谁才能够获得这个资格?
2018年,四川省有关领导曾在公开场合表示:相信经过几年努力,一定能够形成几个经济总量3000亿元到5000亿元左右的城市,到时候我会敲锣打鼓把“副中心”的桂冠给你戴上。
发令枪打响,四川各大地级市开启了“竞速模式”,“种子选手”很快显现。
2020年,绵阳经济总量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突破3000亿元;2023年,绵阳地区生产总值站上4000亿元台阶,稳坐成渝“第三城”交椅,成为竞速赛的领头羊;
宜宾与泸州所在的川南经济区,2017—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增速位居五区首位,2023年两市生产总值合计6533亿元、占四川全省的11%,被寄予川渝“第三增长极”的厚望;
在川东北,2023年,达州、南充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56.7亿元、2734.76亿元,经济增速达到6.5%、5.5%,成为四川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支撑。
“经济块头大是四川布局省域经济副中心的重要考量,但不是唯一指标。”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曹亮分析,四川布局三大省域经济副中心是“一箭双雕”的选择,其中区域带动力和辐射力强也是关键要素之一,不能说哪个城市只要把自己搞好就可以的。
一方面,三大省域经济副中心想要破解成都“一城独大”的困境,就必须要脱离成都经济圈,助推地级市城市形成疏密有致、集约高效的空间发展格局。
另一方面,三大省域经济副中心也释放突出双城引领、两翼协同的信号,着力破解双城经济圈“双核独大、中部塌陷、边缘失衡”的难题。
比如,绵阳作为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可以更好地推动军工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带动川北地区加快融入双城经济圈建设;
宜宾泸州组团建设的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可以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做强南向开放门户枢纽功能,增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促进川南渝西融合发展;
而南充达州组团培育的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将推动川东北地区全面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辐射双城经济圈北翼跨越发展。
四川打造省域经济副中心将拓展与重庆合作机会
AITO问界系列,既是“重庆造”,也是“四川造”
3月初,初春暖阳洒在宜宾三江新区动力电池小镇。也就是在这里,时代长安动力电池有限公司的首款电芯产品于2023年正式下线,标志着宁德时代、长安汽车和深蓝汽车合资成立的动力电池生产项目正式投产。
“说起来,赛力斯汽车与华为联合打造的AITO问界系列,既是‘重庆造’,也是‘四川造’。”赛力斯汽车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表示,该系列车上搭载的新能源动力电池主要由宁德时代位于四川宜宾工厂进行生产供应,同时还有诸多零部件也来自四川的厂商。
“打造三大省域经济副中心,对四川而言并不轻松,只有借助‘双城经济圈’的强劲东风,加强与重庆合作协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为重庆创造了更多的合作机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分析。
杨继瑞认为,宜宾的“时代长安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重庆发挥整车发展优势,而四川突出动力电池产业、软件数字化领域的优势,共同进击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而在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强势崛起的背后,是川渝携手推动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雄心。
曹亮指出,在当前大量产业外迁背景下,推动四川三大省域经济副中心与重庆毗邻地区协同打造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地,可以吸引东部沿海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促进更多高能级产业集聚,激活区域经济的增长引擎。
比如,2022年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项目333个,其中先进材料、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的项目近二分之一,为重庆主城都市区、川南川中等“成渝主轴”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关键助力。
借势四川三大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快,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也按下“快进键”。
就在今年3月,四川第一大港的泸州港与宜宾港签订《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将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合作开展“宜宾—泸州”集装箱水水中转运输,并以港口为物流节点,开行水水中转班轮航线,共同打造“川渝沪”“川渝鄂”集装箱精品快线。
曹亮分析,宜宾、泸州都因港而兴,得益于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建设,两地协作步伐加快,有助于与重庆永川、江津等沿江城市联动实施岸线保护开发和航道港口建设,共建长江上游航运枢纽,协同发展临港经济和通道经济,提升渝西地区城市发展能级。
同时,南充、达州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也将拉动广元、广安、合川区等14座沿江城市围绕“港港联动”“干支联动”,在港口利用、航道畅通、航运发展等方面持续深化互动合作,推动嘉陵江水运发展加快迈向“一体化”。
瞄准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绵阳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加速崛起,还将进一步提升川渝区域协同创新能力。
“作为成渝绵创新‘金三角’一极,当前,绵阳和重庆的科技创新协同正呈现多点开花的态势。”绵阳市相关负责人介绍。
比如,绵阳牵头建设的“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已入驻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双圈高校7所,电子科技大学成电多物理智能感知创新团队2家,完成9项关键技术攻关,落地3项科技成果。
绵阳还创新推动涪江流域川渝九地协同发展,持续打造“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品牌活动,联合重庆市北碚区等成渝多地开展活动15场,面向全国发布川渝地区最新科技成果600余项,推动对接200余项。
此外,绵碚区域创新合作也不断走向深入,两地开展系列科技创新活动20余场,重庆科学城北碚公司、梓潼县蜜柚基地成为绵碚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基地。
四川布局省域经济副中心给重庆的启示
区域经济发展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魄力
“经济发展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前,重庆正奋力打造‘一号工程’升级版,经济社会在多重挑战中逆势而上,在巨大困难中承压前行。”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彭劲松表示,四川三大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建设,可以为重庆发展带来诸多思考和启示。
区域经济发展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魄力。彭劲松表示,四川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建设,是一盘深思熟虑的“大棋”。
事实上,为了破解成都“一城独大”的局面,构建更加均衡协调的区域发展格局,四川省花了近10年来寻找破局之道,先后实施了“多点多极”“一干多支”“五区共兴”(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区域发展战略。
2018年,四川在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明确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等7个区域中心城市,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2022年,四川首次明确确定了绵阳、宜宾—泸州组团、南充—达州组团三个省域经济副中心。
2023年以来,四川推进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力度加大,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中心一方案”支持3个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及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并在当年底开始陆续下发支持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的意见。
“可以说,四川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构想从规划到落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一以贯之的坚持。”彭劲松表示,重庆也应当有这样系统性、前瞻性、协同性的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顶层设计,助推经济跨越式发展。
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加速成长还要下番硬功夫。“当前,与四川三大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相比,重庆区域中心城市发育不足,集聚产业要素资源能力有待提升,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彭劲松直言。
从经济体量来看,重庆除中心城区外,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千亿的城市仅涪陵(1626亿元)、江津(1401亿元)、永川(1281亿元)、万州(1179亿元)、合川(1023亿元)这5个城市,且经济规模均不足2000亿元,与四川三大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均超过2500亿元的差距较大。
彭劲松建议,重庆应学习借鉴四川抱团发展、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的经验做法,既要强化向内挖潜培优的韧性,也要提升向外拓展辐射的黏性,组团培育若干次级经济增长极来支撑都市圈的发展。
比如,在渝西地区,可以将永川—江津联动打造成为南翼新增长极,将璧山—合川联动打造北翼新增长极,协同宜宾等打造“成渝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走廊”,与天府数据中心共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
在主城都市区的东部区域,将涪陵、长寿、南川、綦江—万盛建设成为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融合互动的渝东新城;
在渝东北地区,支持万州—开州—云阳加快形成产业协同、共建共享、相向发展的同城化新格局,加强万开云与万达开在规划、政策、项目、平台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加快形成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发展合力。
激活区域经济强引擎要谋求新动能、新赛道。作为近年来川渝地区的一匹“黑马”,宜宾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宜宾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曾高度依赖白酒和煤炭两大产业。但近年来,宜宾“无中生有”地引进锂电、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晶硅光伏等新兴产业,改变了“白+黑”的传统产业结构。
此外,宜宾引进以宁德时代为核心的链主企业,构建起从原材料、组件到电芯、整车、废旧电池回收的全产业链生态圈,成为全国动力电池产业链最全、配套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并持续在晶硅光伏等细分赛道上发力、布局,抢占发展先机,在“中国酒都”之外增加了“中国动力电池之都”城市标签。
彭劲松表示,重庆想要破解区域经济规模不大、动能不足、结构不优等难题,要在未来产业的培育中寻找机遇,着力开辟新赛道、壮大新动能、培育新优势,以形成放大效应,筑牢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石。
数说四川省域经济副中心>>>
●绵阳地区
2023年,绵阳地区生产总值站上4000亿元台阶,稳坐成渝“第三城”交椅,成为竞速赛的领头羊
●川南经济区
宜宾与泸州所在的川南经济区,2023年两市生产总值合计6533亿元、占四川全省的11%,被寄予川渝“第三增长极”的厚望
●川东北区
2023年,达州、南充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56.7亿元、2734.76亿元,经济增速达到6.5%、5.5%,成为四川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支撑
资料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唐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