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亮,菜农们就从四面八方赶到石船站,准备进站。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新华网重庆1月30日电(韩梦霖 耿骏宇)每天清晨6时许,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石船站的出入口都会迎来一群特殊的乘客。
他们或背着竹篾编织成的背篓,或用一根扁担挑着竹篓,里面装满了新鲜的当季蔬菜,还有人将背篓固定在带有滑轮的小推车上,拉着小推车来到站门口。
进站口的闸门还没打开,菜农们已经围拢在一起,背篓堆满了闸门口,里面装着刚从地里采收的蔬菜。新华网 耿骏宇 摄
他们是来自重庆市渝北区石船镇的一群菜农,这些菜农多是六七十岁的当地村民。每天一早,他们就会从石船镇各个角落赶来,乘坐首班地铁前往市区里的各个农贸市场摆摊卖菜。
随着进站口的闸门缓缓打开,菜农们背着背篓、挑着扁担、拉着小车排好队,依次进站乘车。
菜农们背着背篓,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过安检进站乘车。新华网 耿骏宇 摄
为了让他们更方便地进站,在做好开站准备工作后,车站每天会提前几分钟开门。站内的工作人员也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扶一扶背篓,引导菜农乘坐升降电梯,或是用手持金属探测仪为他们安检,引导他们快速有序进站。
一个背篓有几十斤重,但对这些长期从事农活的菜农们来说,背起来并不觉得吃力。新华网 耿骏宇 摄
石船站位于渝北区石船镇重桥村,是轨道4号线通往城区方向的第二个站点,距离市区有20多公里。早上6点30分,首班地铁准时进站停车。车门开启后,站台上等候多时的菜农们大步流星走进车厢,将背篓放置在车厢中间空道处,便在就近位置坐下。
赶早的菜农们肩挑背扛,排队等待进站。新华网 耿骏宇 摄
从石船到终点站民安大道中间有二十几个站,车程约一个小时。这段时间里,老人们要么聊聊家常打发时间,要么眯一会儿“瞌睡”。他们中不少人早上三四点钟就会起床,去地里收菜,回家后还要择菜、打捆、装进背篓。
菜农刘贵文的背篓里,装着小白菜、白萝卜、鸡鸭蛋等自家产的农副产品。她通常会再换乘一次,去冉家坝附近的农贸市场摆摊。
刘贵文介绍,石船镇上的农民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己种菜,种得多了,家里吃不完,就得想方设法出去卖。4号线二期开通以前,镇上的农民进城卖菜只能去镇上坐公交车,中途还要换乘两三次,光单程就要耗费两个多小时。如果就在镇上卖,不仅卖不起价格,有时卖一天都卖不完。
首班列车到站后,站台上的菜农们准备上车。新华网 耿骏宇 摄
“轨道通车后,我们去城里卖菜方便多了。蔬菜在城里卖得起钱,卖得也快,有时候还能再赶回家吃午饭。”刘贵文说。
在刘贵文看来,乘坐轨道交通也比原来坐公交车更舒服,“过去坐公交车,车上空间有限,背篓放在车上容易挡住别人的路。轨道交通不仅车厢更宽敞,行驶起来也更平稳,车厢内还有空调,天冷天热都不怕。”
如果遇上赶场日,刘贵文还会约起周边的街坊邻居,一起去城里卖菜。“我办了交通老年卡,坐车也不要钱,真是方便又实惠!”刘贵文开心地说。
菜农们陆陆续续上车,几节车厢很快就坐满。这班列车也被称为“背篓专线”。新华网 耿骏宇 摄
轨道交通4号线石船站值班站长胡露介绍,早上来的菜农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身上又背着几十斤重的农产品,在搭乘扶梯时会有一定困难。所以站台一般会安排工作人员,协助他们进站、过安检,尽可能地提供帮助,保证他们安全出行。
列车穿过渐亮的晨光,向城市奔驰而去。很快,菜农们的欢声笑语就弥漫了这几节车厢。
列车上,熟识的菜农们会一起聊家长里短来打发时间,分享这几天卖菜的收获。新华网 耿骏宇 摄
不少人也会在中途选择换乘。等列车一到站,他们便会背起背篓、挑上扁担,迈着轻快的步伐离开车厢,行色匆匆地消失在早高峰的人流中。
站台的工作人员有时也会“搭把手”,帮菜农们扶一扶背篓。新华网 耿骏宇 摄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织密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在方便重庆市民和游客出行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交通大数据显示,2022年,中心城区轨道站步行10分钟范围的人口覆盖率已达到39%。近年来,每到黄金周、跨年夜,重庆轨道交通的车站内就会出现人潮涌动的场景,多条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营时间也会延长至次日凌晨。2023年12月31日,重庆轨道交通单日客流超508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
有外地游客表示,在解放碑听完跨年钟声后,看到轨道交通仍在延时运营,能真正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从清晨的菜农到深夜的游客,城与人的“双向奔赴”,正在不断上演。轨道交通跑出的,也不仅仅是风驰电掣的速度,更是便民“宠粉”的城市温度。
背篓虽小,承载的却是一个个家庭的生计。新华网 耿骏宇 摄
到站后,菜农刘贵文背着背篓,提着一篮子鸡蛋、鸭蛋,乘坐扶梯准备出站。新华网 耿骏宇 摄
刘贵文在农贸市场上摆摊售卖自己种的蔬菜。新华网 耿骏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