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沙坪坝名医”马小刚:精于微创,守护患者身心健康

  在手术中,他严谨认真,以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在团队管理中,他踏实敬业,致力于培养一支医技高超、医德高尚的医师队伍;在医学道路上,他开拓创新,不断取得技术突破……他就是第二届“沙坪坝名医”——沙坪坝区陈家桥医院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马小刚。

陈家桥医院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马小刚坐诊。

  行医二十余年,马小刚一路“拼荆斩棘”,一路精研深耕,从一名普通医师成长为主任医师,从完成基础手术到高难度手术,他在行医理念上一次次更新,技术能力方面也完成了质的飞跃。2023年8月,他经沙坪坝区陈家桥医院“英才引进计划”来渝工作,承担起了组建胸外科的重任。

  完善器械设备、组建医护团队、开展公益科普宣传……到陈家桥医院后,他迅速投入到科室筹建工作中。“基于医院的基础实力,科室的建筹建工作比我想象中更顺利。”马小刚介绍,一方面,他通过在科内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派遣护士到上级医院进行进修学习,提升医疗护理质量,另一方面,他带领医务人员走进社区,提升科室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以前提起胸外科手术,大家都心惊胆战,但是现在随着技术的迭代更新,微创技术越来越成熟,为患者带来的就医体验感越来越好。”马小刚进一步强调,我们的微创手术不只是减轻患者生理上的疼痛,它也能减轻患者心理上的损伤,身心治愈才是终极目标。

术中操作。

  在陈家桥医院胸外科,马小刚所在的团队十分注重患者身心合一的治愈。在心理治疗上,护士术前会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安抚术前焦虑情绪;在身体治疗上,科室鼓励术中使用微创手术、短效全麻药及局部麻醉、防止低体温、优化引流,术后早期经口进食、下床活动、拔除引流管、多模式镇痛等,以减少患者疼痛、降低风险,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

  为实现患者的快速康复,马小刚提倡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多学科协作的好处是通过打通学科壁垒,可以实现快速诊断、高效治疗,也能更精准地诊断疑难病例,最大限度减少误诊误治。”马小刚说,胸外科多学科协作的模式贯穿于手术全过程,从手术方案的制定、术中的护航、术后的护理,外科、麻醉、护理、手术护理、营养、心理、康复等多个学科紧密协作,为患者的康复“加速”。

  得益于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开展,患者俞苏(化名)的康复出院时间大大缩短。俞苏在体检中发现肺部肿物,肺上和腹腔有结节。马小刚介绍,对于肺结节,内科、外科、影像、肿瘤可能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侧重点,对患者来说该看哪个科,该听谁的成了困扰,而多学科协作模式出现后,这些难题迎刃可解。

  术前,在马小刚的召集下,放射科、呼吸科、病理科等科室进行了多次多学科讨论,并根据患者情况定制了个性化治疗方案。马小刚主导开展了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为患者解除了病痛。“没想到这大个手术恢复这么快,医生每个环节都是在为我们病人考虑。”对于如此短的恢复时间,俞苏不禁感叹。

  据了解,此次开展的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是陈家桥医院第一例。到陈家桥医院胸外科后,马小刚积极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如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单孔肺叶切除、肺亚段切除、肋骨肿瘤、肋骨骨折、肺大疱等。

  马小刚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完善科室团队、梯队建设,积极“走出去”,为辖区周边百姓提供更温馨、更专业的健康服务;以医院打造区域医疗中心为目标,在医疗技术上精益求精,在服务患者上关怀备至,有效补齐短板,为医院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翁小荔 王裕庆)

编辑:张聪聪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