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庆市检察院发布“全民反诈”专项行动白皮书 “一老一小”成为电诈重要对象

  1月18日,市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重庆市检察机关开展“全民反诈”专项行动白皮书(2021—2023)》(简称“白皮书”)。

  白皮书分析了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主要特点。白皮书数据显示:2021年重庆市全民反诈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重庆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及其关联犯罪案件18771人,提起公诉15018人。

  起诉电诈案数量呈上升趋势

  三年来,我市起诉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白皮书分析,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从犯罪对象看,“一老一小”(老年人、未成年人)正在成为欺诈的重要对象。犯罪分子以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等为名,骗取老年人的“养老钱”“看病钱”;利用未成年人社会阅历浅、对新型网络诈骗识别力较弱等特点,发送“加明星粉丝微信群”“免费提供游戏装备”等信息,诱骗未成年人扫码充值、刷单转账等,骗取未成年人钱财。

  从犯罪手段看,犯罪分子借助不断更新的电子通信、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应用迭代更新犯罪手段,通过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精准挑选犯罪目标实施定制化诈骗犯罪,犯罪对象从以前的“遍地撒网”向“重点捕鱼”演变。

  其中,网络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购物服务、虚假婚恋交友和冒充特殊身份是5种高发的诈骗类型。虚假网络贷款、虚假征信、色情诈骗和网络主播类诈骗是2023年增加较多的诈骗类型。

  境外电诈犯罪团伙作案现象突出

  白皮书介绍,从犯罪分工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工日益精细,形成了以电信网络诈骗活动为中心,上游负责收集个人信息、提供技术工具、广告推广以及引流导客,下游负责利用支付通道“洗白”犯罪资金的黑灰色产业链。

  犯罪分子将电信网络诈骗拆分为多个环节,在不同地区实施,呈现出诈骗窝点地、被害人所在地、技术开发地、推广引流地、资金转移地等环节分布在不同区域,形成“人内网外”“人外网内”“人网皆外”等诈骗模式。其中,境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对境内居民实施犯罪最为突出。

  从犯罪后果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往往被害人众多,犯罪金额大,不仅造成被害人直接经济损失,还对被害人的社交关系、人身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坚持从严惩处、全面惩处、准确惩处

  三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坚持从严惩处、全面惩处、准确惩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方针,全力打团伙、斩链条、断通道、挖“金主”、打“蛇头”,依法该捕则捕、当诉则诉,从严提出量刑建议,始终保持高压严惩态势。全市检察机关共追诉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漏犯150人,追捕280人。

  发布会上,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陆军表示,全市检察机关将常态化开展好全民反诈工作,坚决打赢全面反诈人民战争:

  一是进一步加大依法惩治力度,全力做好跨境特别是涉缅北电诈违法犯罪打击治理工作;二是进一步强化追赃挽损,最大限度挽回人民群众财产损失;三是进一步推动诉源治理,全力挤压涉诈违法犯罪活动生存空间;四是进一步突出预防为先,促进提升全社会识诈防诈反诈意识。

  数读·重庆全民反诈>>>

  2021年重庆市全民反诈专项行动开展以来

  重庆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及其关联犯罪案件18771人,提起公诉15018人

  其中,受理审查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4968人,提起公诉3666人

  三年来,起诉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为1091人、1182人、1393人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郭晓静 张莎

编辑: 陶玉莲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