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川渝文旅探寻“共建密码”

  新华网重庆12月29日电(王彩玲)关起巫山峡,巴蜀是一家。三年多的时间,川渝两地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引领下,签订各层级合作协议80多份,成立联盟近30个,实现了川渝两地文旅资源优势互补、共拓市场,正努力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亮点和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从单点发力到“双核驱动”

  川渝两地,山水相连、历史同脉、文化同源、人文相通,长期互为文化发扬地、旅游集散地和重要客源地。

  随着“宽洪大量”“资足常乐”“七星揽月”“美石美刻”等一批川渝文旅组合持续“出圈”,洪崖洞、宽窄巷子等标志性景点已成为巴蜀文旅的“流量担当”;大足石刻、乐山大佛等一批文化遗产地入选长江世界遗产之旅推荐线路;巴蜀慢生活体验游、川渝生态康养产业等新业态快速兴起……

  “随着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推动,川渝在旅游推介、产业发展、客源互送、宣传营销上,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重庆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之一。

  近年来,川渝两地围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战略布局,成立了巴蜀文化旅游推广联盟、川渝文化旅游企业联盟、川渝非遗保护联盟、川渝智慧文旅联盟等多个合作联盟,签订了一系列文旅活动、文物保护等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成都和重庆主城都市区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双核驱动’的重要区域,具有较强水平的旅游发展指数。”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张玉蓉认为,作为重庆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是重庆文旅产业的重要增长极,有助于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重庆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消费目的地的打造。

  从“发展景点”转向“全域提升”

  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文化创意产业与休闲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中国旅游产业向纵深化方向发展,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新时代、新需求、新业态、新特点层出不穷,对旅游业也提出新的命题。

  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潜力,促进特色产业、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在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上不断发力,全面提升全域旅游业发展水平,重庆探索出了一条“城市+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以重庆和成都为核心,成渝发展主轴线各地协同发展也驶上了“快车道”。

  重庆潼南、四川遂宁两地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经济相连,随着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加速推进;重庆北碚聚焦“生态人文”文章,深化与四川绵阳、巴中合作成立了绵碚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有力撬动了社会资本投入两地文旅产业。

  遂潼两地依托独特的巴蜀文化旅游资源,打造“郊游潼南 养心遂宁”区域文旅康养品牌。同时,推进潼南涪江旅游度假区、遂宁观音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创新打造“新农城”和“农科城”。

  荣昌携手泸州等区县协同推出云贵川渝毗邻地区10条精品旅游线路、川南渝西精品旅游线路;九龙坡聚焦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万盛也加快建设“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景城一体”的全国知名旅游城市,不断扩大“全域旅游 活力万盛”品牌影响力。

  从“全面起势”迈入“深化创新”

  “2023年,川渝两地文旅部门议定9方面28项协同性任务,已完成24项。”重庆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在12月12日举行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联席会上介绍称,经三年多的“一盘棋”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品牌影响力、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已从“全面起势”迈入“深化创新”重要阶段。

  据介绍,2024年,川渝两地将在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共享、完善文化旅游公共设施、开发文旅产品、塑造品牌形象、构建发展机制等8个方面开展协同合作,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走深走实。

  “目前,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文化保护传承体系逐渐完善,文旅产品供给日益丰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张玉蓉直言,但对标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渝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仍有较大差距。

  实践证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绝不仅仅是“旅游+产业”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产业化程度的提升,是多方面、多范围的产业重塑与再造。如果说“旅游+”体现的是旅游业寻求与相关产业相融发展的努力,那么“+旅游”,则是其他产业与旅游业的主动融合、合力联动。

  做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文章,要把握文旅消费增长新机遇。当下,一场演唱会、一顿美食、一场赛事,都可以成为“说走就走”的理由。

  “政府引导、需求拉动、供给推动、人才保障、环境整合。”重庆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将树牢“川渝一盘棋”思维和“巴蜀一家亲”理念,进一步梳理沿线资源,结合当前消费新趋势,常态化推动主题营销宣传;探索跨省协同发展新模式、拓展新项目、打造新业态、丰富文旅新产品,深度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进一步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编辑: 邓婷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